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9期
编号:12060188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9期
     〔摘要〕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在阐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具体从目标设定、内容资源、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评价体系层面提出相关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8-04

    当前,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业途径,有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全面渗透”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途径。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全方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未免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2.从师资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大学均设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至少50年才能满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量的需求。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代课教师临时充当,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3.从心理学学科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同时,它使教师从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了解,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向转变,即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教育家。

    4.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说是因为,(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的研究,亦即要把“心理的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这样看来,就是使教材心理化。”除了杜威外,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等都曾对课程心理化问题进行过探索,力图使心理目标渗透到课程目标之中。(2)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各学科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但仅限于自身的结构和目标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综合的,因此,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是课程实施策略的一种改进和提升。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这里的“一般发展”实质就是心理发展。赞可夫指出:“在传统教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远不是已到极限,还可能有得高多的发展,有可以视为最理想的一般发展,已经建立的新教学论体系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显然,赞可夫的研究已经蕴含了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表明了用学科渗透的途径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1.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2.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些资源白白流失,不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完全的。由于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更使得我们能全方面、多角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从教师层面来说,几千年的“教书育人”观念已深入至每个教师心中,并且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这种“渗透”式的方式更利于广大教师接受。

    4.从学生层面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性”教育,对他们的认知起到一种内在无形的导向作用,且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目标设定层面:科学设定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传统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质量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因此,注重情、意因素是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化课程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流行的“情知课程”、“情知教学”,强调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双轨式”统一。

    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规定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硬要贴标签式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那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目标。(2)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并且要像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一样事先已经了如指掌,对本节课的心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例如,同样一节教学课,甲班可设定“自学互助”教学目标,乙班可设定“增强学习意志力”教学目标,丙班可设定“使学生有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其目标之不同,皆因各班实际情况之不同而异。(3)濡染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http://www.100md.com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