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5期
编号:1205513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专业化;个人应对系统

    自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概念以来,广大学者对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热情始终未减。如今,职业倦怠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倦怠多发生于医护人员、教师、警察等助人性质职业的从业者当中。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其中,情绪耗竭是核心特征,指教师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减退;去个性化指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淡,不愿与学生接触,甚至刻意回避学生;成就感降低意味着教师体会到工作不胜任及无成效的感觉。职业倦怠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国内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调查数据比较一致地显示,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困境,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具有整个教师群体的同质性,又担负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据国外研究者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的持续调查表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蔡静文(2008)也发现,当前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存在这样的心理景况:在工作环境中倍感人际孤独,无归属感;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千头万绪难开展,无价值感;在专业发展上常感左右为难,前途渺茫。这些结论给了我们警示:有必要及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支教师队伍新军的生存状况。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易感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

    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常规内容。心理健康课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非显性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成效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量化评估。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还经常得不到领导和其他教师的理解。“课堂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对学生升学考试有什么帮助呢?”至今还有不少教师持有这样的观念。

    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心灵之旅,倾听、共情、耐心,需要咨询师付出许多的智慧与精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3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