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830
不做脱缰的野马(1)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行为;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小于,男,11周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根据历任班主任以及各任课老师普遍反映,他脾气暴躁偏激,好斗,具有强烈攻击性。表现为时常在校与本班甚至别班、其他年级段的孩子发生冲突,一言不合就一副捋袖子干架的架势,而且往往下手很重,冲动而不计后果。班里大部分学生敢怒不敢言,不愿意招惹他,不与其多话或接近。老师也曾多次批评教育,但他态度强硬,拒不认错,每次都觉得错在别人身上,总认为老师同学都故意找他茬,看不起他,即便勉强认错也带着抵触情绪,不情不愿,口头应承。因此屡屡再犯,未见好转。

    经了解,该生自幼与母亲分离,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常采取以暴制暴的管教方式简单处理他的问题,从小到大没少挨父亲的揍,只怕父亲一人。

    初次见面时的部分自述:“我知道同学们都怕我,也讨厌我这样的人,老师看我头疼,总批评我,知道我就怕老爸,所以每次惹事都要我请家长。爸爸只会打我,什么也不先问清楚……我每天不愿回家,不愿意见到爸爸,如果妈妈在就好了……(哭)他们都说我没得救了,没人理睬我,我就是他们眼里的不良少年……”

    (二)辅导者观察及了解到的其他情况

    来访者精神尚佳,穿戴等都与普通孩子无异。表情一脸无辜,不以为然,在陈述过程中,一开始对谈话没有多少兴趣(不是主动来访),根本不愿多说,只低头玩拉链,偶有抬头也是眼神躲闪,语气生硬,盼望尽早结束“训话”,好早早离开。随着初访交谈的深入,从最初的阻抗较大转为出现短暂的思考式沉默,慢慢道出自己的感受,表情有时冷漠、无所谓,有时忿忿不平,十分委屈,谈到家庭和母亲时,较激动,数次哽咽而中断谈话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9 字符
濡傛灉鎮ㄥ湪浣跨敤鎵嬫満绛夋祦瑙堟椂鏃犳硶鏌ョ湅鎴栦笅杞藉叏鏂囷紝鍙兘鏄鎼滅储寮曟搸澶辩湡鈥滆浆鐮佲€濓紝璇风偣鍑诲睆骞曟渶涓嬫柟鐨勨€滅數鑴戠増鈥濇垨鈥滃師缃戦〉鈥濊闂€�


闄愪簬鏈嶅姟鍣ㄥ帇鍔涳紝缃戠珯閮ㄥ垎淇℃伅鍙緵鐖卞績浼氬憳鎴栨湁涓€瀹氱Н鍒嗙殑娉ㄥ唽浼氬憳娴佽銆�
姝�淇℃伅闇€瑕� 2 绉垎锛堝厤璐规敞鍐岀櫥褰曞悗姣忓ぉ鍙互棰嗗彇10涓Н鍒�锛夈€�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