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26824
启发学生想象 引入诗歌意境

     〔关键词〕学科渗透;语文教学;诗歌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许多诗歌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则是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有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着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字,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合上书一想,倒像见过”,就是读诗的秘诀。如果想也不想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的落日是圆的,这就进入不了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可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

    一、朗读吟诵,展开想象

    众所周知,古诗佳作往往融情入景,了无痕迹,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欲知情,必先观景,不善观景,何由入情?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评论家莱辛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就应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去感受画面形象。金开诚先生指出:“由于语言艺术必须借助代表抽象概念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所以他使读者产生形象感一定要经由读者的想象(主要是一种再造想象,即根据作品语言表达的种种条件来进行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诗歌艺术效果充分显现,有待于作者和读者共同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57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