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与提升(1)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引进国外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经验,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开展起来,但是却始终忽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问题。本文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探讨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与提升,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对此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4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