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2012052
“教育契约”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1)

     〔摘要〕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常常会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面对这些并不主动需求改变,戒备心理很强,自律心和自控力差的学生,我们在辅导过程中可以设计融合家长、老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的“教育契约”,通过这个“教育契约”来规范行为偏差学生的某些不良的行为,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教育契约作为一种辅助辅导策略,是可以应用到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有利于优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环境,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律性和自控性,在处理品德行为不良青少年的问题上有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将具体阐述笔者在这方面探索的具体操作和思考。

    〔关键词〕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教育契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2-0014-04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先后在小学、中学担任心理教师,常常面对一些班主任或家长转介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并不是纯粹的心理方面存在不可调节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良,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主动诉求改变的需求不强,有些甚至是觉得班主任或家长“逼”他来找心理老师的,所以不愿意配合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二是对父母和老师的戒备心很强,不但不领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且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的借口就是父母和老师的不妥的教育措施;三是自律心和自控力很差,稍微没有外界的监控和引导就会“犯错”,因此,这类儿童通常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痛孩子”。面对这样的学生,单是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与他进行有计划的面谈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42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