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下心理辅导活动课“团体转换阶段”的探索
团体转换阶段的分享讨论形式一般从小组讨论形式开始,也正是考虑到学生的焦虑和抗拒心理。因为小组成员人数比较少,可以减轻学生发言的压力;再通过辅导教师富有亲和力的组织,整个小组讨论就可以在安全、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要求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通常发言从组长的左手边第一个同学开始,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组长最后一个发言。全部发言之后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补充发言。组长必须负责调动组内的讨论气氛。
为了规范操作小组讨论,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辅导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前就要规定小组讨论的规则,要求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做到“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言不偏离主题,积极倾听他人发言,以和谐友善的态度提出不同的意见,充分掌握时间,遵守时间规定”。
第二,在暖身阶段辅导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为小组讨论作示范,为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打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小组讨论之前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分享和讨论的内容,让组长和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第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辅导教师应来回巡查各个小组,并进一步展现自己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为小组讨论作示范。
通过规范地组织小组讨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有效地降低焦虑,感到相对安全;同时让学生对团体工作阶段相关的问题情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断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反馈,有效地开展交流,进一步将团体动力凝聚到辅导目标上,并不断激活和扩大团体动力,为大组交流和团体工作阶段打下基础。
分组讨论后的大组交流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班级学生的安全感,解除学生的过度焦虑和抗拒心理;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就团体工作阶段相关的问题情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让自己小组的观点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予以反馈;再通过教师的倾听、观察和引导,进一步促进组与组之间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的相互碰撞,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加充分,从而推动团体动力继续凝聚和扩大,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为团体工作阶段打下基础。
, 百拇医药
大组交流过程的基本流程就是各组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予以反馈。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并继续充分展现自己“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原则。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辅导教师应更多充当“主持人”的作用,组织各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意见和看法呈现给大家。教师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信任的交流氛围,尽量减少自己的发言时间,一般只作必要的澄清或简短小结,不进行质疑和长篇的总结,更多地倾听、接纳、尊重每个小组学生的意见,让组与组之间自然进行碰撞。在这期间,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发现学生的价值观与教师价值观产生明显冲突时,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一般不作正误判断,依然无条件积极对待、接纳学生。
在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心理辅导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当发现个别学生发言的价值观有明显的错误时,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加以纠正,因为他担心这种观点可能在团体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其实一个观点如果能够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那它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我们草草纠正它,就无法进一步发现更深层次的因素,也就无法彻底解决它。辅导教师从“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接纳这个观点,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更加深入的讨论,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在团体工作阶段通过正确观点的冲击,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得到澄清和纠正。相反,在团体转换阶段,如果辅导教师发现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就迫不及待地想纠正,粗暴给予干预,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反而更加坚定自己错误的价值观。
, 百拇医药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辅导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说一般不直接从观点是否正确上作指导,更多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适当加以引导。从理论上来讲,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取向,并在团体工作阶段运用该理论中的某些辅导技术对学生进行干预,从而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就这个角度来讲,辅导教师在团体转换大组交流中,应积极抓住现场呈现的有利机会,尝试教会学生运用理论技巧,讨论如何运用技巧解决转换阶段情境中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演练,为团体工作阶段打基础。
四、团体转换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
1.对不和谐、无信任班级氛围的处理
有很多原因会影响到班级氛围的形成,有时在团体转换阶段,辅导教师会明显感觉到班级无法形成和谐、信任的氛围,这时候辅导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生硬地进入团体工作阶段,应该在团体转换阶段停留更多的时间。班级团体的不信任往往来自于学生的焦虑,辅导教师要主动察觉,并接纳学生的焦虑和抗拒,告知学生表达焦虑将有助于缓解焦虑,并用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和讨论他们的焦虑。班级团体的不和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抗拒,辅导教师觉察到学生的抗拒后,不仅要告诉学生抗拒是种自然反应,而且要对学生的抗拒态度予以接纳、关怀和尊重,以更加开放、更加和谐的气氛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彷徨或焦虑。
, 百拇医药
2.对学生调侃行为的处理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转换阶段出现学生调侃的现象是由于学生对团体的不信任或不融入,因而采取不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调侃现象的出现在团体转换阶段常常和学生焦虑有关,辅导教师觉察到学生在调侃时,首先要接纳学生的行为,再对引发学生焦虑的原因采取必要的处理,而不应该对调侃本身进行处理,出面进行规范或者粗暴地叫停,当然适当加以引导还是有必要的。
3.对课堂沉默的处理
心理辅导活动课转换阶段的沉默可能出现在小组讨论中,也可能出现在大组交流中,沉默的出现同样和学生的抗拒有关。小组内的沉默,是小组氛围不够安全,需要辅导教师在小组内以自己为示范,并带领小组进入正常的讨论中。大组交流时的沉默,有可能是班级团体内形成了小团体,对其他小组成员的不信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对辅导教师带领的方式不满造成的。辅导教师要觉察其中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如果是形成小团体的原因,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意见、各小组间互相沟通来化解冲突,增强信任感;如果是辅导教师的带领方式引起学生不满,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带领方式。
4.对学生过早或过度表达负性情绪的处理
在团体转换阶段,有的学生会过早或过度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辅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处理,要以倾听、接纳、尊重、同理心等方式对待他们,并以恰当的方式打断,从而防止由于过早或过度表达负性情绪,导致班级团体的焦虑、抗拒、自我防卫加深和对团体的不信任。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湖州,313000)
编辑/何 妍 黄才玲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周杨经 刘锦金)
为了规范操作小组讨论,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辅导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课前就要规定小组讨论的规则,要求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做到“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言不偏离主题,积极倾听他人发言,以和谐友善的态度提出不同的意见,充分掌握时间,遵守时间规定”。
第二,在暖身阶段辅导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为小组讨论作示范,为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打基础。
, http://www.100md.com
第三,小组讨论之前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分享和讨论的内容,让组长和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第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辅导教师应来回巡查各个小组,并进一步展现自己的“尊重、接纳、关爱”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为小组讨论作示范。
通过规范地组织小组讨论,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有效地降低焦虑,感到相对安全;同时让学生对团体工作阶段相关的问题情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断对他人的意见予以反馈,有效地开展交流,进一步将团体动力凝聚到辅导目标上,并不断激活和扩大团体动力,为大组交流和团体工作阶段打下基础。
分组讨论后的大组交流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班级学生的安全感,解除学生的过度焦虑和抗拒心理;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就团体工作阶段相关的问题情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让自己小组的观点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予以反馈;再通过教师的倾听、观察和引导,进一步促进组与组之间意见、想法、信息和感受的相互碰撞,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加充分,从而推动团体动力继续凝聚和扩大,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为团体工作阶段打下基础。
, 百拇医药
大组交流过程的基本流程就是各组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予以反馈。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并继续充分展现自己“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原则。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辅导教师应更多充当“主持人”的作用,组织各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意见和看法呈现给大家。教师在组织大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信任的交流氛围,尽量减少自己的发言时间,一般只作必要的澄清或简短小结,不进行质疑和长篇的总结,更多地倾听、接纳、尊重每个小组学生的意见,让组与组之间自然进行碰撞。在这期间,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发现学生的价值观与教师价值观产生明显冲突时,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一般不作正误判断,依然无条件积极对待、接纳学生。
在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心理辅导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当发现个别学生发言的价值观有明显的错误时,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加以纠正,因为他担心这种观点可能在团体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其实一个观点如果能够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那它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我们草草纠正它,就无法进一步发现更深层次的因素,也就无法彻底解决它。辅导教师从“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接纳这个观点,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更加深入的讨论,并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在团体工作阶段通过正确观点的冲击,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得到澄清和纠正。相反,在团体转换阶段,如果辅导教师发现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就迫不及待地想纠正,粗暴给予干预,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反而更加坚定自己错误的价值观。
, 百拇医药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辅导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是说一般不直接从观点是否正确上作指导,更多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适当加以引导。从理论上来讲,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辅导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取向,并在团体工作阶段运用该理论中的某些辅导技术对学生进行干预,从而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就这个角度来讲,辅导教师在团体转换大组交流中,应积极抓住现场呈现的有利机会,尝试教会学生运用理论技巧,讨论如何运用技巧解决转换阶段情境中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演练,为团体工作阶段打基础。
四、团体转换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
1.对不和谐、无信任班级氛围的处理
有很多原因会影响到班级氛围的形成,有时在团体转换阶段,辅导教师会明显感觉到班级无法形成和谐、信任的氛围,这时候辅导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生硬地进入团体工作阶段,应该在团体转换阶段停留更多的时间。班级团体的不信任往往来自于学生的焦虑,辅导教师要主动察觉,并接纳学生的焦虑和抗拒,告知学生表达焦虑将有助于缓解焦虑,并用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和讨论他们的焦虑。班级团体的不和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抗拒,辅导教师觉察到学生的抗拒后,不仅要告诉学生抗拒是种自然反应,而且要对学生的抗拒态度予以接纳、关怀和尊重,以更加开放、更加和谐的气氛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彷徨或焦虑。
, 百拇医药
2.对学生调侃行为的处理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转换阶段出现学生调侃的现象是由于学生对团体的不信任或不融入,因而采取不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调侃现象的出现在团体转换阶段常常和学生焦虑有关,辅导教师觉察到学生在调侃时,首先要接纳学生的行为,再对引发学生焦虑的原因采取必要的处理,而不应该对调侃本身进行处理,出面进行规范或者粗暴地叫停,当然适当加以引导还是有必要的。
3.对课堂沉默的处理
心理辅导活动课转换阶段的沉默可能出现在小组讨论中,也可能出现在大组交流中,沉默的出现同样和学生的抗拒有关。小组内的沉默,是小组氛围不够安全,需要辅导教师在小组内以自己为示范,并带领小组进入正常的讨论中。大组交流时的沉默,有可能是班级团体内形成了小团体,对其他小组成员的不信任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对辅导教师带领的方式不满造成的。辅导教师要觉察其中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如果是形成小团体的原因,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意见、各小组间互相沟通来化解冲突,增强信任感;如果是辅导教师的带领方式引起学生不满,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带领方式。
4.对学生过早或过度表达负性情绪的处理
在团体转换阶段,有的学生会过早或过度地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辅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处理,要以倾听、接纳、尊重、同理心等方式对待他们,并以恰当的方式打断,从而防止由于过早或过度表达负性情绪,导致班级团体的焦虑、抗拒、自我防卫加深和对团体的不信任。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金陵高级中学,湖州,313000)
编辑/何 妍 黄才玲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周杨经 刘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