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6458
“幸福的特性”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2期
     〔摘要〕幸福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的一种反映。探析和揭示幸福的本质和各种特性,有助于增进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幸福感的建立,也有助于对青少年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幸福;特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2-0018-02

    幸福感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家庭的和睦,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发展。因而近十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幸福心理、幸福社会的建设。幸福是人们经过社会比较之后,对生活水平和生息环境等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理解和感知。即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反映了,就产生“幸福感”。人的感知和客观事物是幸福感产生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两者的优劣程度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产生需要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心理过程反映出了幸福感的某些特性。探讨幸福感的这些特质,对人的幸福和幸福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一、客观诱导特性

    幸福感的产生须依赖客观事物的诱导,故幸福具有客观诱导特性。幸福的客观诱导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明、民主自由、公平合理、生息环境;衣食住行、安全健康、接受教育、工作状况;朋友、恋爱、婚姻、家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等等。这些客观诱导性因素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息的基础,也是诱导人们幸福感的外部条件。其特性表现为:客观事物、外界条件本身没有幸福感知功能,但是客观事物、外界条件的优劣,会诱导人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受。个体所遇到的客观诱因不尽相同,主观幸福感也千差万别。例如幸福的客观诱导因素条件很恶劣,个体很难有幸福感。

    二、主观感应特性

    幸福是内心的感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故称“主观幸福感”。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会认知、会感知,会感受幸福或痛苦——是幸福最本质的特性。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心理机制作用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影响个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在于对客观事物如何感知,即如何进行社会类比。也有学者认为,个体的年龄、性别、工种、学历、经历等不是影响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而个体不同的人格特征、情绪心态、自信意志等心理品质才是支配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如果人的主观感应性因素存在问题,对客观诱导性因素的认同、感知就存在偏差,导致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体验和感受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幸福感的产生和质量。
, 百拇医药
    三、社会类比特性

    幸福感具有社会类比特性。人的幸福感是经过社会类比之后产生的主观感受。有研究认为,社会类比有两个要素:类比参照物要素和类比方式要素。参照物不同,类比方式不同,则社会类比的感受也不同。没有比较就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幸福。这涉及到“比什么、跟谁比、怎么比”的问题。首先就“比什么”来说,在基本生活需要未满足之前,幸福的类比参照物主要是经济收入;在生活基本需要满足之后,生活富裕,幸福类比的参照物就发生改变,呈多元趋向,主要有名誉、地位、精神寄托、生活刺激等。其次是“跟谁比”,一般向生活水平高的人群作比较,就觉得自己不幸福;向生活水平低的人群作比较,则觉得自己很幸福。再次是“怎么比”,有与自己以前生活水平的纵向比较,也有与周围人群生活水平的横向比较。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幸福类比方式——公平类比,包括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服务功能、接受教育机会、就业劳动机遇、成果待遇分配等。人们对这些社会类比感到公平合理,幸福感就强,否则幸福感就低,甚至还会出现反社会倾向。例如,看到他人靠不平等的机会而获得就业、或获得财富、或获得医疗福利等,人们会感到不幸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关注人的幸福感的同时,非常注重社会公平性建设。
, http://www.100md.com
    四、相对需求特性

    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是绝对不变的,因而幸福感也是相对的。所谓相对需求,一是指目前世界上以“人均GDP在3000美元”作为幸福的“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二是指幸福感是相对的,没有统一的、永恒不变的、绝对的客观幸福感指标;三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基本需要的经济指标值和幸福感的主观要求会不断的攀升。概括来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提高,因而幸福感就出现了“潮涨效应”。

    五、高原反应特性

    当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由于金钱财富逐渐失去刺激作用,就形成了幸福的“高原效应”。首先,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幸福感上升缓慢,甚至呈递减态势,金钱财富不是幸福感的惟一刺激物,甚至是不幸的诱因。其次,人处于幸福的盲点期,出现茫然心态。再者,幸福诱因出现多元趋势,寻求幸福的新方式或幸福的替代物。幸福高原反应会带来以下后果:第一,有的人追寻新的幸福生活方式,如运动、书法、旅游、社会公益活动等,以达到自我实现;第二,有的人寻求刺激幸福感的替代物,如追求名誉、追逐地位、精神安慰、生理刺激等,以满足人性的某些需要;第三,有的人可能出现“惰性效应”,坐享其成、贪图安乐,如“富二代”“啃老族”和“富婆”现象。
, 百拇医药
    六、心理品质支配特性

    幸福具有鲜明的心理品质支配特性。幸福既然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那么幸福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就受心理品质的支配。心理品质好的人,遇到困境或不幸,对情绪心态能够自控和调节,减少痛苦感和增加幸福感;而心理品质差的人,情绪心态不佳,对任何事物都是消极认知,都觉得不幸福。因而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基础,也是个体幸福质量的重要保障。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是金字塔结构式关系,两者构成“幸福金字塔结构”(如下图)。构成积极心理品质的要素包括个性、自信、情绪、意志、乐群等要素,是幸福感的有力支撑。只有底层基础的坚实、积极心理品质的优良,才有顶层目标的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永恒。

    ■

    “幸福金字塔结构”图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一是有利于促进人对外界事物的正面认知、体验和感受,形成良好的主观感应,从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二是有利于正面诱导人们在高原反应期间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三是有利于促进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使人一生幸福。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郑雪等. 幸福心理学[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 郑希付等.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 张卫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4] 刘鸣. 教育的最大目标应是孩子的终生幸福[N].南方日报,2011.6.5.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2.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631)

    编辑 / 何 妍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http://www.100md.com(吴舒蔓 吴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