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6449
完善自我意象,改变行为模式

     〔关键词〕自我意象;行为模式;幼儿

    马尔茨博士提出,人的一切行动、感受、行为、举止甚至才能,都与自我意象相联系。简言之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特点去行动”。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无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识地努力也无济于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构建的“自我”(或形成的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始于成人和同伴的评价,一旦某种针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就会变成“事实”。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抗拒型孩子,如何走进他们的“精神蓝图”,让他们获得成功型性格?如何对这类孩子进行“管理”和有效教学,让孩子一生受益?这是每个教师都可能面临的“课题”。

    一、抗拒型孩子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意象

    (一)基本情况

    杰杰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农村家庭,在他两岁时父母来此打工,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杰杰的学习习惯差,性格倔强而暴躁,爱打架和恶作剧,家庭教养方式趋于放任型,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类型。

    (二)行为特征

    镜头一:我不愿意!

    绘画时间,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画着自己成长的故事。杰杰却拿纸折了一架飞机把玩着,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工作”。我走过去,轻轻地问:“杰杰,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能画给我们看吗?”“我不愿意画!”杰杰斩钉截铁地回答。

    镜头二:我是撞人了,怎么了?

    户外游戏时间,孩子们在玩游戏。忽然传来一阵告状声:“不好了,杰杰把雨卓撞倒了,雨卓在哭……”我心里一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1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