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我意象,改变行为模式
〔关键词〕自我意象;行为模式;幼儿马尔茨博士提出,人的一切行动、感受、行为、举止甚至才能,都与自我意象相联系。简言之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特点去行动”。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无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识地努力也无济于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构建的“自我”(或形成的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始于成人和同伴的评价,一旦某种针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就会变成“事实”。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抗拒型孩子,如何走进他们的“精神蓝图”,让他们获得成功型性格?如何对这类孩子进行“管理”和有效教学,让孩子一生受益?这是每个教师都可能面临的“课题”。
一、抗拒型孩子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意象
(一)基本情况
杰杰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农村家庭,在他两岁时父母来此打工,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杰杰的学习习惯差,性格倔强而暴躁,爱打架和恶作剧,家庭教养方式趋于放任型,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类型。
(二)行为特征
镜头一:我不愿意!
绘画时间,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画着自己成长的故事。杰杰却拿纸折了一架飞机把玩着,影响了很多孩子的“工作”。我走过去,轻轻地问:“杰杰,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能画给我们看吗?”“我不愿意画!”杰杰斩钉截铁地回答。
镜头二:我是撞人了,怎么了?
户外游戏时间,孩子们在玩游戏。忽然传来一阵告状声:“不好了,杰杰把雨卓撞倒了,雨卓在哭……”我心里一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