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8459
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影响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7期
     2. 学校教材中人物角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儿童在学习教材文本的同时,会“自觉”地接受其感染和暗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内化形成自我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现行的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实际上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现成的社会化模式,它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教材文本中泛男性化话语霸权现象明显,致使男性在教材文本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占据优势,从事的职业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并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优秀性格和品质,而女性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材不仅将普通女性描绘为生活型女子,还将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女性也赋予了家庭化、传统化的角色特质[8]。典型的研究是对我国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和分析,其中发现课文故事中出现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男性所占比例极高,甲版为95.7%,乙版为89.29%,丙版竟高达100%,而且男性几乎占据了教材中出现的中外领袖、英雄、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大艺术家等角色,而女性总共出现了10人次,其中有5人次是烈士[9]。这些可能会使儿童“对号入座”,教师对此要正确看待,及时引导儿童学习主人公身上的全部优点,如在男性人物勇敢自信的背后可能也不失细致善良等女性的优秀品质,从而减少教材文本中人物角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不良影响。

    3. 学校的精神环境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精神环境主要指的是不指向学科内容的非实体性精神文化,如学校藏书、报纸、期刊以及校园里和教室里张贴的名人名言等[10]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