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9149
沉默的羔羊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学生;家庭教育

    在心理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最忠实的牧羊者”。这个譬喻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其内部冲突与矛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与疏离等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其机率之高,概率之准,相关度之高堪用“最忠实”三个字来诠释。上学年中,我班的外省籍学生Q让我对这个譬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Q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学一周后才从外校转到我班的,到班的那天,他的家长简单告之:孩子性格很内向,在外很少与他人交流,在家如果不是为了开口索要零花钱,从不主动与父母说话,已经有若干年不肯开口叫爸爸了,跟母亲关系还缓和一点,没那么剑拔弩张,但也不容乐观。这短短几句话的交待,让我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只“沉默的羔羊”,也是一只“心有千千结”的羔羊。在与Q的父母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他始终低着头干瞪着地面不语,对父母的描述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仿佛父母在谈论另外一个与他完全不相干的人似的。

    进班后很长一段时间,Q始终只跟他周围的两三个同学打交道,学生们普遍觉得他与大家有一种疏离感,像是游离在圆周之外的边缘人。记得那次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找他谈心之后,请他帮忙叫班上另一个学生来办公室。他略带歉意地回答:“老师,我不认得他是谁。”遭遇如此“真诚”的拒绝,我不禁再度陷入了沉思:真的只是因为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呢,还是因为他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尚未完全适应?一个14周岁的少年,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不认识晨昏共读的同班同学,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此后,无论课上课下,我始终留心关注着这个特别的孩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62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