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9149
沉默的羔羊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7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学生;家庭教育

    在心理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最忠实的牧羊者”。这个譬喻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其内部冲突与矛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与疏离等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其机率之高,概率之准,相关度之高堪用“最忠实”三个字来诠释。上学年中,我班的外省籍学生Q让我对这个譬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Q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学一周后才从外校转到我班的,到班的那天,他的家长简单告之:孩子性格很内向,在外很少与他人交流,在家如果不是为了开口索要零花钱,从不主动与父母说话,已经有若干年不肯开口叫爸爸了,跟母亲关系还缓和一点,没那么剑拔弩张,但也不容乐观。这短短几句话的交待,让我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只“沉默的羔羊”,也是一只“心有千千结”的羔羊。在与Q的父母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留意到他始终低着头干瞪着地面不语,对父母的描述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仿佛父母在谈论另外一个与他完全不相干的人似的。

    进班后很长一段时间,Q始终只跟他周围的两三个同学打交道,学生们普遍觉得他与大家有一种疏离感,像是游离在圆周之外的边缘人。记得那次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找他谈心之后,请他帮忙叫班上另一个学生来办公室。他略带歉意地回答:“老师,我不认得他是谁。”遭遇如此“真诚”的拒绝,我不禁再度陷入了沉思:真的只是因为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呢,还是因为他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尚未完全适应?一个14周岁的少年,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不认识晨昏共读的同班同学,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此后,无论课上课下,我始终留心关注着这个特别的孩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