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314710
中学生心理教育中阻抗的应对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10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辅导;阻抗;应对策略

    心理学上,“阻抗”指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总和,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压抑,对涉及某种痛苦经历的回避,对触动某些特定情感的抵触,或是对改变某种行为和认知的拒绝等。中学教育中的心理阻抗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在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阻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导致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学生、教师都会产生一种挫败感。

    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多数教师面对学生的阻抗时,通常会有如下表现:心烦意乱,消极情绪急剧增长;不知所措,体罚学生,把消极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越来越失望,甚至想放弃。本文通过几个案例谈谈中学生辅导中阻抗的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

    一、学生情绪的阻抗

    一些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通常表现为沉默,对教师不理不睬。比如我校八年级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差点发生肢体冲突,下课后,班主任在办公室连续几次问及事件原因,他都把头扭向一边,既不看教师也不作声,拒绝回答教师的任何问题。

    应对措施:细心观察,与学生换位思考。

    1. 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

    在农村中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办公环境多以年级组为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一起,人多声杂。所以班主任在处理这类冲突事件时,学生在心理上会认为教师之间“官官相护”;其次有那么多教师在场,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让他们当众承认也许不是自己应负全部责任的错,对他们来说是件很掉面子的事。所以营造一个安全、独立的交流空间,是师生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