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继发性肾脏疾病 > 糖尿病肾病
编号:11158826
糖尿病肾病贫血,促红素是救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日 《糖尿病之友》 2006年第8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人把它戏称为“糖肾”。谈到肾病,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尿量变化和浮肿,有多少人会把它跟贫血挂钩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李新副主任医师提醒我们,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该警惕贫血的发生。

    “糖肾”贫血,不可忽视

    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展到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GFR)小于45毫升/分钟,就会出现贫血(男性及绝经女性血红蛋白小于120克/升,绝经期前女性及青春期前患者小于110克/升)。在排除其他因素(如消化道出血、缺铁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贫血时,就要考虑是“肾性贫血”。“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机制为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减少,大约90%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脏皮质及外髓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数量减少,破坏了该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位点,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早期患者多无症状,只有定期检查和评估,才能早期发现肾性贫血。及时治疗肾性贫血不仅能纠正贫血本身引起的头晕。乏力和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而且可以增加组织氧的供应并减轻低氧:血红蛋白的提高有助于肾组织的氧传送,从而减轻肾组织破坏,延缓慢性肾病进展。

    促红素,纠正肾性贫血的利器

    上面我们提到“肾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是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前几天看的春秋战国故事,经常是一个国家出了什么乱子,自己无力摆平,只好上别的国家去搬救兵。于是我问李医生,这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内源减少能否从外部予以补充呢?她笑了笑说,近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已经消除了“肾性贫血”对医生和患者的长期困扰,现在国内医药市场上供应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完全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多数学者赞同非透析患者采用皮下给药,这是因为促红素疗效与药物峰浓度无关,而与其有效血浓度维持时间相关,皮下注射时药物峰浓度虽然仅为静脉注射的1/10,但药物半衰期却明显延长,因此,皮下注射给药能在节省促红素用量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疗效。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可考虑静脉用药,但需在血透结束时用药,否则血透膜会吸附部分促红素从而影响疗效。什么时候开始用促红素呢?当持续血红蛋白(Hb)小于110克/升或红细胞压积(Hct)小于33%,并除外出血、缺铁的患者应考虑使用促红素治疗。腹膜透析开始的前3个月内往往不需使用促红素治疗,因为这段时间患者血红蛋白(Hb)常有明显上升。另外,在应用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铁制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并要保证营养的均衡。所有这些方案都应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施行。, http://www.100md.com(徐红宾)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肾脏内科 > 继发性肾脏疾病 > 糖尿病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