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长寿,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中医(1)
为健康长寿,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中医——吕仁和教授谈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李 晋
有人挑战传统医学,口出狂言:告别中医;
有人痴迷中医,深信中医“根治”论;
有人黑心卖药,中药被说成“基因”疗效;
有人屡屡受骗,却仍然偏听偏信……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为何现代中医学走向两个极端?
中医中药究竟能否治疗糖尿病?对待中医中药,我们应该持什么心态?
针对糖尿病防治,中医药有哪些优势?又存在着哪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 百拇医药
值此创刊五周年之际,本刊特别为大家奉上一道丰盛的中医大餐,就读者最关心的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希望您能摆正心态对待中医,对待糖尿病。总而言之,防治糖尿病,中医药不是神医神药,但更不是无知者所说的一无是处。
日前,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声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并且对我国古代的诊脉等传统中医疗法提出质疑,认为仅靠脉诊是不可能把病诊断出来的。
中医究竟能否诊治疾病?能否防治糖尿病?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吕仁和教授。吕教授说,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质疑者对“文化”、“科学”、“人道”所知甚少,对有关中医诊脉的了解也很肤浅。吕教授奉劝那些“因无知而无畏”的人们,在复杂的疾病面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实践,一味否定是不可取的。
吕教授总结目前在中医防治糖尿病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商家为了卖药,把中药说成“基因”疗效,即中医药可以“根治”糖尿病,使患者误信误买;另一种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疗,认为把血糖降低就平安无事了。其实,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本病在《黄帝内经》分“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每期的病因、病机、病状都有较为明确的论述。这三期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之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期。吕教授说:这三期中存在着大量的治疗难点,对这些难点中医药均有可治之处。
, http://www.100md.com
1.脾瘅期(现代2型糖尿病前期)
本期患者的特点是“数食甘美而多肥”,大多数会出现食欲旺盛现象。若调控饮食不当,患者会感觉饥饿难耐、心慌气短,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此时服用益气养阴的玉竹可明显减轻饥饿感和心慌气短。据情再配上二冬汤或增液汤,控制饮食后,即使有饥饿感,也可以忍受。
2.消渴期(糖尿病期)
此期以内热为主。内热不仅伤阴,而且可以耗气,日久则气阴两虚,导致络脉不活,成为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基础。内热的形成也不是那么简单,常见的证候有:胃肠结热,脾虚湿热,郁滞化热,阴伤燥热等。中医药治疗采取:清泄结热,清化湿热,解郁清热,养阴清热润燥,或兼以活血化瘀,既利于解除症状,又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也有利于预防心、脑、肾、眼、足等多方面并发症的发生。这期患者区别于脾瘅期患者的是,其血糖已经明显升高,治疗并非仅仅降血糖那么简单。因为此时由于过高的血糖对机体已造成了伤害,所以出现以上的证候。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中医药治疗和调理。
, http://www.100md.com
3.消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此期患者的特点是“陈气不除,复加怒气”,即血糖常高,产生糖毒,再加上着急、气恼,影响了血脉运行,使得气滞血瘀,导致心、脑、肾、足等脏器发生病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西医方面办法不多。但是因为中医在古代就对“消渴病”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期中医的治疗办法甚多,显示了更多优势。比如在并发症期,西医对血瘀就用活血化瘀;中医则不同,可在血瘀基础上进行辨证:有气滞血瘀,有痰阻血瘀,有寒凝血瘀,也有气虚血瘀等,对症下药效果甚好。在活血化瘀药中常加入相应的行气、化痰、散寒、补气、补血等药物,同时,中医特别重视通经活络药物的应用。除此之外,中医还可据情选用降糖、降压、调整酸碱等药物,多方着手,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对策
仝小林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中医防治糖尿病理论亟待填充
, http://www.100md.com
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
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笔者认为,中医辩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 “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体型的瘦与胖,病理产物的膏、浊、痰、瘀、毒及其相互作用,情志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脉与络和并发症的关系及其作用等等,都需要认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探讨。
二.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当灵活运用中医“未病学”理论,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李 晋等)
李 晋
有人挑战传统医学,口出狂言:告别中医;
有人痴迷中医,深信中医“根治”论;
有人黑心卖药,中药被说成“基因”疗效;
有人屡屡受骗,却仍然偏听偏信……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为何现代中医学走向两个极端?
中医中药究竟能否治疗糖尿病?对待中医中药,我们应该持什么心态?
针对糖尿病防治,中医药有哪些优势?又存在着哪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 百拇医药
值此创刊五周年之际,本刊特别为大家奉上一道丰盛的中医大餐,就读者最关心的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希望您能摆正心态对待中医,对待糖尿病。总而言之,防治糖尿病,中医药不是神医神药,但更不是无知者所说的一无是处。
日前,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声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并且对我国古代的诊脉等传统中医疗法提出质疑,认为仅靠脉诊是不可能把病诊断出来的。
中医究竟能否诊治疾病?能否防治糖尿病?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吕仁和教授。吕教授说,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质疑者对“文化”、“科学”、“人道”所知甚少,对有关中医诊脉的了解也很肤浅。吕教授奉劝那些“因无知而无畏”的人们,在复杂的疾病面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实践,一味否定是不可取的。
吕教授总结目前在中医防治糖尿病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商家为了卖药,把中药说成“基因”疗效,即中医药可以“根治”糖尿病,使患者误信误买;另一种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疗,认为把血糖降低就平安无事了。其实,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本病在《黄帝内经》分“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每期的病因、病机、病状都有较为明确的论述。这三期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之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期。吕教授说:这三期中存在着大量的治疗难点,对这些难点中医药均有可治之处。
, http://www.100md.com
1.脾瘅期(现代2型糖尿病前期)
本期患者的特点是“数食甘美而多肥”,大多数会出现食欲旺盛现象。若调控饮食不当,患者会感觉饥饿难耐、心慌气短,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此时服用益气养阴的玉竹可明显减轻饥饿感和心慌气短。据情再配上二冬汤或增液汤,控制饮食后,即使有饥饿感,也可以忍受。
2.消渴期(糖尿病期)
此期以内热为主。内热不仅伤阴,而且可以耗气,日久则气阴两虚,导致络脉不活,成为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基础。内热的形成也不是那么简单,常见的证候有:胃肠结热,脾虚湿热,郁滞化热,阴伤燥热等。中医药治疗采取:清泄结热,清化湿热,解郁清热,养阴清热润燥,或兼以活血化瘀,既利于解除症状,又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也有利于预防心、脑、肾、眼、足等多方面并发症的发生。这期患者区别于脾瘅期患者的是,其血糖已经明显升高,治疗并非仅仅降血糖那么简单。因为此时由于过高的血糖对机体已造成了伤害,所以出现以上的证候。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中医药治疗和调理。
, http://www.100md.com
3.消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此期患者的特点是“陈气不除,复加怒气”,即血糖常高,产生糖毒,再加上着急、气恼,影响了血脉运行,使得气滞血瘀,导致心、脑、肾、足等脏器发生病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西医方面办法不多。但是因为中医在古代就对“消渴病”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期中医的治疗办法甚多,显示了更多优势。比如在并发症期,西医对血瘀就用活血化瘀;中医则不同,可在血瘀基础上进行辨证:有气滞血瘀,有痰阻血瘀,有寒凝血瘀,也有气虚血瘀等,对症下药效果甚好。在活血化瘀药中常加入相应的行气、化痰、散寒、补气、补血等药物,同时,中医特别重视通经活络药物的应用。除此之外,中医还可据情选用降糖、降压、调整酸碱等药物,多方着手,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对策
仝小林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中医防治糖尿病理论亟待填充
, http://www.100md.com
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
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笔者认为,中医辩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 “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体型的瘦与胖,病理产物的膏、浊、痰、瘀、毒及其相互作用,情志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脉与络和并发症的关系及其作用等等,都需要认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探讨。
二.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当灵活运用中医“未病学”理论,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李 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