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该用胰岛素吗?
病例
王泽(化名)先生60多岁,患糖尿病已经10多年了,他自学了不少糖尿病方面的知识,还经常参加医院为患者举办的糖尿病健康讲座。最近,王先生的一个病友告诉他,注射胰岛素比口服药物好,不损害肝脏和肾脏,最好换成胰岛素注射。王先生有点犯难,虽说自己得糖尿病的年头不少,可平时都挺注意的,血糖控制得挺好,肝肾也没发现问题。再说医生也没有跟自己说起换用胰岛素的事。到底该不该换呢?
陈平先生40出头,事业蒸蒸日上。近一段时间以来,总觉着体力下降,有些力不从心,体重从80多公斤降到了60公斤多一点,原来的“啤酒肚”小了不少。平时不爱喝水的他,现在手总离不开水杯,胃口也不太好。在家人一再催促下去了医院,检查餐后血糖为22.0mmol/L,尿液中有大量葡萄糖和酮体,那么陈先生需要使用胰岛素吗?
李淑贞女士刚过50岁,6年前诊断的糖尿病,平时服用降糖药物,看病不规律。李女士觉得糖尿病治疗对自己约束得太严,也太“亏待”自己了,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还老得运动,累得慌。同时,她认为老吃药会把肾吃坏了。此外,平时饮食也不控制,别人吃什么,她也吃什么,不“亏待”自己。看病、吃药,有一搭没一搭的,忘得多,吃得少。前些天,李女士感觉眼睛不对劲了,看什么都不清楚,总觉着有东西在眼前晃悠。那么,她该换用胰岛素吗?
解读
像王泽先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王先生患糖尿病多年,自己很重视,定期去看病,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都控制得很好,肝肾功能也正常。所以,可以维持原有的治疗,没有必要换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陈平先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需要住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理由是:陈先生虽然没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但因血糖过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同时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临床上确实有一些患者像李淑贞女士一样,对糖尿病的危害很不重视,出了问题才来看病,比如眼底出血,肾功能下降,足部破溃、感染等,这时应该及时就医、看病,在医生指导下注射胰岛素。
科学研究证明,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以及肾脏病变等密切相关。不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6.5%以内,这样,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损害,则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常说,最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法,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治疗方案的制订也如量体裁衣一样,需要个体化。
选择性使用胰岛素
医学上,医生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是有适应证的,即有选择性的应用。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多见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必须使用药物治疗者,只能使用胰岛素。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的也越来越多了,一般来说,以下情况需要使用胰岛素:
首先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当检查结果确定是糖尿病合并酮症,而且血糖很高,注射胰岛素应该是最适合的治疗选择。假如血糖达到33.3mmol/L或更高,有可能会出现脱水加重以及脱水所引起的不适感,严重时可以影响到意识的改变,甚至出现昏迷。对于没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因血糖过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也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当然,由于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医生与患者的警惕性提高,在大城市中典型的糖尿病急症病例越来越少了。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出现了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眼底、肾脏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推荐在医生指导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达标。而其他慢性并发症要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糖尿病患者遇到手术、感染、外伤等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或防止血糖突然升高,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感染机会,注射胰岛素是合理的选择。
第四,对口服降糖药物有反应,不能耐受,甚至过敏者。
第五,有肝脏、肾脏、心脏功能不全,不允许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最后,还有一些患者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些患者的血糖较高,但具体病情有所不同。比如病程长的患者,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仍然不能够达标,配合注射胰岛素也是合理的选择。如果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明显,不适合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口服降糖药物难以在短期内控制病情,为了取得满意的疗效,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注射胰岛素。医生要向患者充分解释胰岛素治疗的利与弊,患者可以向医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但要尊重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要求注射胰岛素或拒绝使用胰岛素这两种极端态度。
相关链接:
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水肿、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屈光不正、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或耐药性)。其中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单位,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或日胰岛素需要量大于2单位/公斤,应考虑为胰岛素抵抗,产生原因可能与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有关。
(编辑/唐袁媛), http://www.100md.com(周迎生)
王泽(化名)先生60多岁,患糖尿病已经10多年了,他自学了不少糖尿病方面的知识,还经常参加医院为患者举办的糖尿病健康讲座。最近,王先生的一个病友告诉他,注射胰岛素比口服药物好,不损害肝脏和肾脏,最好换成胰岛素注射。王先生有点犯难,虽说自己得糖尿病的年头不少,可平时都挺注意的,血糖控制得挺好,肝肾也没发现问题。再说医生也没有跟自己说起换用胰岛素的事。到底该不该换呢?
陈平先生40出头,事业蒸蒸日上。近一段时间以来,总觉着体力下降,有些力不从心,体重从80多公斤降到了60公斤多一点,原来的“啤酒肚”小了不少。平时不爱喝水的他,现在手总离不开水杯,胃口也不太好。在家人一再催促下去了医院,检查餐后血糖为22.0mmol/L,尿液中有大量葡萄糖和酮体,那么陈先生需要使用胰岛素吗?
李淑贞女士刚过50岁,6年前诊断的糖尿病,平时服用降糖药物,看病不规律。李女士觉得糖尿病治疗对自己约束得太严,也太“亏待”自己了,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还老得运动,累得慌。同时,她认为老吃药会把肾吃坏了。此外,平时饮食也不控制,别人吃什么,她也吃什么,不“亏待”自己。看病、吃药,有一搭没一搭的,忘得多,吃得少。前些天,李女士感觉眼睛不对劲了,看什么都不清楚,总觉着有东西在眼前晃悠。那么,她该换用胰岛素吗?
解读
像王泽先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王先生患糖尿病多年,自己很重视,定期去看病,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都控制得很好,肝肾功能也正常。所以,可以维持原有的治疗,没有必要换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陈平先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需要住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理由是:陈先生虽然没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但因血糖过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同时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临床上确实有一些患者像李淑贞女士一样,对糖尿病的危害很不重视,出了问题才来看病,比如眼底出血,肾功能下降,足部破溃、感染等,这时应该及时就医、看病,在医生指导下注射胰岛素。
科学研究证明,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以及肾脏病变等密切相关。不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6.5%以内,这样,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损害,则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常说,最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法,适合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治疗方案的制订也如量体裁衣一样,需要个体化。
选择性使用胰岛素
医学上,医生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是有适应证的,即有选择性的应用。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多见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必须使用药物治疗者,只能使用胰岛素。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的也越来越多了,一般来说,以下情况需要使用胰岛素:
首先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当检查结果确定是糖尿病合并酮症,而且血糖很高,注射胰岛素应该是最适合的治疗选择。假如血糖达到33.3mmol/L或更高,有可能会出现脱水加重以及脱水所引起的不适感,严重时可以影响到意识的改变,甚至出现昏迷。对于没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因血糖过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也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当然,由于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医生与患者的警惕性提高,在大城市中典型的糖尿病急症病例越来越少了。
其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出现了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眼底、肾脏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推荐在医生指导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达标。而其他慢性并发症要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糖尿病患者遇到手术、感染、外伤等情况,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或防止血糖突然升高,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感染机会,注射胰岛素是合理的选择。
第四,对口服降糖药物有反应,不能耐受,甚至过敏者。
第五,有肝脏、肾脏、心脏功能不全,不允许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最后,还有一些患者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些患者的血糖较高,但具体病情有所不同。比如病程长的患者,调整口服降糖药物后,血糖仍然不能够达标,配合注射胰岛素也是合理的选择。如果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明显,不适合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口服降糖药物难以在短期内控制病情,为了取得满意的疗效,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注射胰岛素。医生要向患者充分解释胰岛素治疗的利与弊,患者可以向医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但要尊重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要求注射胰岛素或拒绝使用胰岛素这两种极端态度。
相关链接:
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水肿、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屈光不正、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或耐药性)。其中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单位,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或日胰岛素需要量大于2单位/公斤,应考虑为胰岛素抵抗,产生原因可能与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有关。
(编辑/唐袁媛), http://www.100md.com(周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