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编号:12824726
糖尿病如何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糖尿病之友 2012年第8期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中国老祖宗的这句话在美国ADA年会上也受到了推崇,他们也在研究如何“治未病”:①2型糖尿病是否可以或需要预防;②假如需要预防,到底采取何种方法?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尽早使用药物?③假如使用药物,哪一类药物更加合适?

    关于糖尿病的预防,应该是每个国家更加关注的实际问题。因为只有预防了糖尿病的发生,才可以大幅度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带来的生理、心理危害,减轻医疗和经济负担。

    在2型糖尿病药物预防这项专题讨论中,两大巨头纷纷出场,各抒己见。

    生活方式干预优势明显

    主持过糖尿病预防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流行病学教授Richard Hamman认为,生活方式干预具有明确的优势,3年的措施,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达58%。10年后随访,上述效果依然存在,糖尿病风险可降低34%。但是,生活方式干预绝非易事,也不是拿个手册、开几次会议或听听讲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这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

    二甲双胍可降低30%风险

    Hamman强调,使用二甲双胍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项措施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30%,且可以使体重较长期地维持在稳定水平,甚至减重2~3千克。

    格列酮类药干预效果持久

    然而,胰岛素抵抗研究权威、班廷奖获得者Ralph A.DeFronzo教授对上述干预措施有些持否认态度。他认为,生活方式干预难于推广和普及,花费和收益不够合理;二甲双胍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对肌肉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欠佳,也不能有效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干预强度难如人意。

    DeFronzo教授指出,糖尿病的防与治都需要基于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迄今为止,已经有至少5项糖尿病预防研究涉及到格列酮类药物,其减少糖尿病风险的幅度2~3倍于二甲双胍。而且,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具有持久的干预效果。虽然罗格列酮已退出市场,但吡咯列酮可以作为候选药品。

    因此,从长久有效的角度出发,预防糖尿病应该首选格列酮类。

    至于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预防中地位,目前只是看好前景,但尚无循证医学依据。

    ORIGIN研究选用基础胰岛素作为糖尿病预防的举措,发现经过平均6.2年的历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28%。但鉴于胰岛素应用的复杂性和不良反应,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预防糖尿病肯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

    由此可见,格列酮类药物和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主打药品,DPP-4抑制剂或者其他新型产品的价值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刘超)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