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560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3.1 分离-个性化过程

    分离-个性化被认为是青春期青少年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公众个性化(public individuation)水平增高,同时可能会经历更多的社会焦虑。这期间青少年一方面希望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监督变得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而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种观念正反映了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亲密与分离的过程,对分离-个性化这个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当青少年假想出一些观众时,他们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是关注的,这有助于他们脱离父母建立一些家庭之外的关系,同时又不会感到过度的分离焦虑。而个人神话的观念使得他们更有勇气去进行自我表达,提高个性化水平[3,6,17,18]。一些研究表明假想观众和亲密感呈现正相关[5],而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与亲密感有负相关[16],同时无所不能成分与健康的个性化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

    总之,在青少年的分离-个性化过程中,假想观众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分离焦虑,让它趋向一种正常、适度的状态。而个人神话作为一种防御性的观念,使青少年在分离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少地体验到相关的负性情绪体验[1,3,6,17,18]。因此这两个在早期的自我中心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扭曲、错误的心理模式在分离个性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积极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2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质量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着不同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支持与低水平的假想观众相关,而拒绝控制与高的假想观众有关[15,18]。Riley、Adam和Nielse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亲的身体爱抚(physical affection)与男孩的假想观众观念呈负相关,和女孩的假想观众观念呈正相关[1,17]。Lapsley和Rice认为与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的不安全感,突出表现就是过度的假想观众[1,18,19]。Ryan和Kuczkowski等人的研究表明与父母情感上的不安全依恋和青春期后期高水平的假想观众有关[20]。因此专家认为亲子关系是预测假想观众观念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假想观众在青春期后期逐步消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将导致青少年在整个青春期都有很高的假想观众水平。

    3.3 冒险行为
, 百拇医药
    酗酒、斗殴、破坏行为、滥用药物、性行为等,各种各样的冒险行为青少年几乎都去尝试[21]*。一些研究表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对一些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22,23]。

    Elkind认为假想观众与一些中度的行为问题有关,如偷窃和破坏公物,青少年认为这些行为可以使他们免受想象的或真实观众的轻视[2]。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的赌博、吸烟、酗酒等偏差行为存在正相关,有高假想观众的“青少年可能由于希望博得想象观众的关注而用一些不正常的手段表示出来”[24,25],而个人神话无懈可击、无所不能的特点使得他们更易于采取偏差行为。男生具有更高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观念,所以有更多的冒险行为*。

    另一些研究证明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冒险性的性行为存在相关。Holmbeck和Crossman等人的研究表明有低水平自我中心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避孕知识,更倾向于使用避孕措施而且对避孕有更积极的态度。而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则相反[21,26]。Goldsmith、Handler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神话可以很好地解释青少年为什么不使用避孕措施,在这些青少年看来怀孕或被感染性疾病只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太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21]*。
, 百拇医药
    Greene等人的研究测量了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他们对艾滋病相关信息的态度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人神话观念能调节青少年的性行为,通过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可以预测青少年对冒险行为的态度,个人神话高的青少年会倾向于不去遵循安全性行为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越精细,个人神话和避免冒险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就越高。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假想观众的一个积极作用,高水平的假想观众使青少年更倾向于遵奉同伴的规范,因此当同伴群体对冒险行为持否定态度时,青少年在决定实行冒险行为时就会更谨慎[22,23]。Greene特别指出在设计提供给青少年的健康信息时应考虑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的消极作用[23]。

    3.4 抑郁症和自杀

    在传统的理论中,Elkind认为自我中心实际上是青少年建立了一个歪曲的自我世界[1],而认知的歪曲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青少年抑郁研究中,最初的自我中心就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水平和抑郁存在密切关系[1,26,27]。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会报告更多的抑郁症状,并且这种相关从青春期早期到后期有跨年龄的一致性[26,27]。在之后的研究中,Goossens和Beyers发现假想观众和抑郁呈正相关,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与抑郁呈负相关[3]。Aalsma 和Lapsley等人2004年的研究表明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且女生具有更高的独一无二感,她们面临更大的、潜在的抑郁威胁。这可能因为在个人神话观念中,独一无二的感觉使青少年不愿与同龄人分享消极情绪,造成他们抑郁水平增高,而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缓解抑郁[10]。
, 百拇医药
    抑郁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自杀。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直接考察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与他们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关系。他们认为假想观众可能会导致消极体验和自我批评,而由此造成的低自我价值感很可能引发自杀。Everall和Bostic等人的研究表明,假想观众观念与青少年高的自责感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相关,间接引发了自杀意念。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导致青少年更易过分概括化,更难摆脱消极体验,他们认为自己的处境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痛苦没人能够体会,他们更喜欢冥想和独处,而不愿求助于他人,对家人和朋友的疏离使他们变得更加孤独,从而增加了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几率。但一些学者同时认为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信和独立感,从而可以缓解他们的自杀意念。在社会认知框架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成为预测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有力因素,但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对抑郁和自杀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需要更多的研究做出解释[28]。

    4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 百拇医药
    4.1 关于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概念界定

    随着研究的进展,特别是Lapsley等学者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这种最初的提法已不再盛行,把这两种观念看作是单纯扭曲、病态的心理过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但在青少年发展的大多数教材中仍在使用Elkind最初的界定,而且对其缺点和方法论的问题没有进行说明[7],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研究结果彼此矛盾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发现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可能是正常、自然发展过程的一个产物,假想观众只是社会认知成熟和个人适应的反映[7,15,19]。一些学者更是对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解释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提出了批评。目前自我中心这个概念没有得到重新定义,更多研究者在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研究中只是倾向不再使用它。受此影响,目前研究者倾向于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个最初同根同源的概念分开研究,分别探讨它们与青少年某些发展问题的影响。随着研究进展,未来,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可能会得到重新界定,而它们在青少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 上 页 ]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郭 菲 雷 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