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567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Mikulincer和Orbach运用了一种潜意识反应模式来探究依恋风格的认知易接近性差异[24]。他们让青年人回忆他们感受到某一种特殊情感(愤怒、悲伤、焦虑和快乐)的童年经验。然后记录下回忆每个情节所花的时间。当比较组间反应时的差异时,回避型成人表现出对悲伤和焦虑反应最慢,而焦虑-矛盾个体反应最快。当在组间进行回忆内容的比较时,安全依恋成人更快地回忆出了积极记忆,而焦虑、回避个体表现出相反的模式。在第二个研究中,Mikulincer和Orbach让青年人回忆一系列与信任有关的积极和消极的经历(如:“回忆一段你母亲的行为增加了你对她的信任感的片段”)。安全依恋的成人更快地回忆起积极的与信任有关的记忆,而不安全依恋的成人更快地回忆了消极的事件。Baldwin使用了一个词汇抉择任务来考察相关图式的元素间的传播激活[9]。反应时揭示了不同依恋风格的个体有不同的自动链接:例如,当在信任伴侣的背景下时,回避个体表现出对消极结果词伤害的特别快速的反应。安全依恋的被试很容易就记起那些悲伤的回忆,并且能再次体验一些相伴的消极情绪。但是,与焦虑个体不同,对安全型个体来说,一种情感记忆并不能自动地和不可控制地扩展到其他无关的消极情感记忆中去,安全型个体很容易进入令人不愉快的情感记忆而不会被这些情感所控制。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1]。
, 百拇医药
    内部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成份是记忆,它通常涉及与依恋有关的焦虑经验。同时,内部工作模式的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记忆。从对有关依恋记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似乎与依恋有关的认知结构会引导人们倾向于回忆起某些特别的交往形式,内部工作模式引导着人们的信息加工。但有一些研究者也指出,与依恋有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更多是由情绪引导的,而研究者们在对依恋与记忆相互关系的研究中,过多地强调记忆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这会丢失很多更有用的信息[25]。以往对依恋记忆的考察都是有意识层面的,今后的研究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无意识的方面进行研究,存在的争论才可以得到解决。

    5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与情感的相关研究

    Collins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起着塑造情绪反应的功能,可能以两种不同的途径塑造情绪反应[6]。第一种是一条直接的途径,标志着初级评价,第二种是一条间接的途径,标志着再次评价。当一个与依恋有关的事件发生时,内部工作模式就很可能发起一个即刻的情绪评价和反应。之后再从各种反馈中得出再次的评价。两种评价机制不停地运作。为了验证这个观点,Collins和Allard让被试想象一系列他们的情侣潜藏性的消极行为(例如;“在一个聚会中你的情侣让你独自呆着”)。他们发现不同依恋风格的个体产生的情绪悲伤程度是由他们情侣侵犯他们的需要或目标的程度所调节的,在这个过程中初级评价起着主导作用[26]。
, http://www.100md.com
    最初的评价过程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对以后的信息加工过程有影响。Miller和Noirot的两项研究表明与依恋有关的焦虑会干扰信息加工过程[27]。当要求被试写下一段关于被朋友拒绝的(与支持的相比)经历时,恐惧型个体在随后的(与依恋无关的)任务中表现糟糕。这表明,个体对事件的最初的情绪反应会根据对经验的理解维持、扩展或改变。

    随着无意识研究方法在依恋研究中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情绪不仅塑造了反应,它还调节着认知。与Collins 的观点不同,Pietromonaico认为情绪在产生认知偏向之前就开始起作用了,是情绪引导着认知,人际关系认知与情绪内容有解不开的联系,情绪不仅是内部工作模式的结果还是人们组织他们人际关系知识的基础[25]。Pietromonaico和他的同事假设,在成人依恋系统运作过程中隐藏着两个相似的与情感有关的过程:(a)情绪反应,它是指安全感需要被激活的频率和(b)情绪调节策略,它是指个体引导他人以满足安全感需要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频率。
, http://www.100md.com
    近期的研究为考察人们是怎样组织自己的认知提供了有用的方法[28]。Niedenthal等人认为,情绪会维护认知一致性,使得个体把引发相似情绪反应的经验归纳到一起。这样,情绪就像胶水一样把信息的心理表现(尤其是内部工作模式)连接在一起了。比起根据事件的特殊意义特征来说,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可能更多的是根据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来归类的,特别是对于与依恋有关的事件来说[28,29]。

    内部工作模式是否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引导的心理表征的问题大体仍旧停留在假设和理论探讨层面,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的、实验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6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与归因的相关研究

    不同于图式可以限定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方式,归因则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解释。归因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表明,即使没有真实的体验产生在个体身上,某种无关的情境也可以引发个体的焦虑或舒适感[30]。如与危险紧密联系的情境有:黑暗/耀眼的强光,半开着的门/有陷进的地方,喧闹的噪音/死寂,拥挤的人群/独自一人;而中度刺激引发舒适感:有节奏的摇摆声,温柔的声音或者触摸,有人相伴。虽然这些环境本身并没有危险或安全之分。但是,人们通过经验的总结,总会预先把焦虑归因于这些环境。
, 百拇医药
    在发展早期,个体就已经根据不同的依恋经验对自我和他人做出相应的归因,并在随后形成相应的依恋风格。Bowlby认为与看护者的重复交往质量导致了内部工作模式或者心理表征的形成[13]。在反应敏感及时的看护下,个体会形成积极的心理表征模式,把自己归结为可爱的和有能力的,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和有同情心的。而不一致、拒绝和侵犯性的看护,会使得个体形成消极的心理模式,把自己归结为不可爱的和没有能力的,他人是不值得信赖和冷漠的[31]。这些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期望一旦形成和固化,心理模型就很难改变了[26]。

    根据Bowlby的假设,Bartholomew和Horowitz按照自我图式和他人图式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种成人依恋风格(被认为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安全型、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32]。并且这四种类型是从个体对自我或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上进行分类的,在这样的基本信念支配下,个体会产生对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的不同归因,逐渐形成个体的归因风格。例如,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个体比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伴侣的行为做出的归因更仁慈[33]。专注和回避依恋的个体比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伴侣的行为做出更敌意的归因[34]。安全依恋的个体倾向于对伴侣的不明确行为做出积极的归因,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不明确的伴侣行为和同伴的意图倾向于做出消极的归因[33]。安全依恋的个体对自己和伴侣的消极行为持有增进关系的归因[26,33]。Mer和Cozzarelli在关于成人依恋对自我归因和伴侣归因以及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图式对形成归因与关系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早期在与敏感看护者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积极自我图式似乎可以提高个体以适应性的方式看待新的关系,形成较高的关系满意度。而消极的自我图式会使得个体通过制造消极的解释产生不适应的归因。他人图式通过与自我图式的交互作用对归因产生作用[34]。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个体的依恋风格影响着个体有关依恋的归因风格,并通过归因风格的调节作用影响个体以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各种变量。关于依恋与归因的研究几乎都在考察不同依恋风格对归因的影响,但是研究者们在依恋风格的划分上存在很大分歧,这就使得研究结果之间不能统一,因此,还需要研究者们在依恋风格的划分上进一步努力,达成统一和整合。

    [ 上 页 ] [ 下 页 ], 百拇医药(王争艳 杨 叶 汪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