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607596
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2期
     从“存在”的角度确定这种关系,而且要从“适应”的角度把握这种关系,以致情绪不但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会产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这同时也启发我们从人的积极性源泉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等更为广泛的角度,综合探讨情绪的反映功能与调节功能的统一。其二,尽管阿诺德没有指出,但是她的“行动序列”提示我们,动机的实质及其产生过程是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这也促使我们从“完善”的角度审视阿诺德“行动序列”中的“思考”环节——这里的“思考”发生于情绪体验之后,因此不可能是“纯”认知或“纯”理性的思考,而应该是特定情绪体验或状态中的思考,其思考方式或策略必然会受到特定情绪体验或状态的调节。换句话说,决定和影响“行动序列”的“输出”的,既不是单纯的认知因素,也不是单纯的情绪因素,而是认知因素与情绪因素的相互作用。

    4 情绪与自我理想

    确定情绪在人格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阿诺德情绪理论的最终目的之一。在这方面,阿诺德的理论由两个相互关联的思路展开。其一,从情绪的动机功能的角度,阐述情绪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情绪驱动行为——行为的重复形成态度和习惯——态度和习惯形成人格特征并最终形成特定人格。其二,从情绪的适应功能的角度,阐述情绪在人格整合的作用:人格整合是受个体的自我理想(theself-ideal)支配的一种对周围世界的情绪反应过程,自我理想可在个体情绪反应的方式与其理性适应世界的方式间构建起一种和谐。

    将自我理想作为一个关键变量代入情绪与人格关系的探讨,阿诺德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论证情绪可作为人格形成与整合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单凭说明情绪可以驱动行为以满足需要或实现目标还不够,必须同时说明情绪为理性所控制的程度,以保证人格的形成发展朝向积极与乐观的方向。为此,阿诺德借鉴马斯洛和阿尔波特等关于需要层次、自我实现和个性成长的相关理论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