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23641
应激反应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3期
     摘要 现代应激理论拓展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该文回顾了应激理论中关于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反应的文献,以束缚、寒冷、疼痛三种应激源为例主要论述了特异性应激反应有关的神经内分泌脑区、特异性应激源的应激反应神经通路、临床应用及前景。

    关键词 应激,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反应。

    分类号 B845

    关于“应激是非特异性反应”的论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已有越来越多证据反对这一论点。“应激是非特异性反应”论点的提出,最初是Hans Selye基于其研究应激时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通路)生理功能变化所观察的结果,此通路后被称为中枢“应激反应最后共同通路”。Selye发现,任何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变化都相似。因此,他认为应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非特异性,并将应激定义为机体在任何需要下的非特异性反应(从总体反应中除去特异的组成部分),强调接触任何应激源,均会导致同样的病理三联征(肾上腺肥大、胃溃疡形成和胸腺淋巴管萎缩)——应激综合征。这就是至今还有一些文章甚至教科书中仍然沿用“应激是非特异性反应”的初始依据来源。事实上,如果仔细回顾Selye对应激的一系列论述可以发现,他并不否认特异性应激反应方式的存在,但是他强调这些反应不是他研究的非特异性应激的内容。Selye曾提出,多数应激源导致两种反应方式:1)一般的应激反应:所有应激源都引起相同的反应(ACTH和肾上腺皮质醇的释放);2)特定的应激反应:由条件因子介导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