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1580
自我刻板化及其影响因素与效果(5)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板化与自我锚定两种过程做更严格的区分。

    第三,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及自我归类理论,无论是社会身份、自我归类还是自我刻板化,都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但以往的诸多实验室研究所设置的情境显然与现实情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的一些人为群体(artificial groups)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然而在真实的群际情境中,很多刻板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形成进而被人们(包括刻板印象所指向的群体)所接受。另外,实验室情境中群体间的关系是静态的,成员之间也缺乏互动。但社会身份和自我刻板化均具有动态性的成分。以上述Simon等的研究为例。一般来讲,坚持某种群体身份能促进内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团结,进而推动群体行动。因此,当在更为动态化的现实群际情境中努力争取某种社会变革时,地位较低的少数派成员可能会增强自我刻板化倾向以强调他们的社会身份;而地位较高的多数派成员也可能会通过直接提高自我刻板化程度来维护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特权。可见,有必要将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结合起来,以利于研究结果的比较、整合及推广。

    第四,以往有关自我刻板化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今后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向应用阶段扩展。就消极自我刻板化而言,一方面,为了消除消极自我刻板印象,个体应有意识地抵制消极自我刻板化,同时也有必要主动发展和形成多元化的身份认同;并且由于“社会结构决定认知结构”,因此为了消除对特定群体的偏见,有时社会结构本身可能也需要加以调整或变革。当然上述过程中的具体干预方法及措施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根据seibt等的研究结果,消极自我刻板化并不总是对个体的相关行为表现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某些特别要求准确性的职业或任务领域(如医学诊断和法庭判决)而言,它可能反而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自我刻板化研究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广泛的。

    最后,自我刻板化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果,自然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其研究就要涉及文化变量问题。文化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把美国的社会认知想当然地普遍化,因为人们曾经认为的那些基本的人类认知过程(如自我增强),现在在文化的背景下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就自我刻板化研究而言,在Sinclair等的研究中,尽管亚裔和欧裔美国女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了类似的结果,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自我刻板化方面无差异的结论。因为这些被试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其思维及行为方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美国化。而相比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更加求同,强调共性大于强调个性,人们也更注重对内群体和外群体加以区分,并强调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性。那么该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刻板化及其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是否也会更加显著?从理论和逻辑上讲,应该如此。然而前文提到的Guimond等的研究结果却似乎与此并不相符,从而显示了文化与自我刻板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因此,仍有必要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样本进行更多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文化与各类自我刻板化之间的关系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http://www.100md.com(李 锐 凌文辁)
上一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