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70372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
     摘要 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说谎时行为表现的研究、对说谎识别准确率的研究及测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 欺骗,说谎,谎言的识别,线索。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从圣经中亚当夏娃与毒蛇的故事到今天的网络欺诈,无论国界,说谎是与欺骗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人皆诛之的不道德行为。然而抛开伦理的评判,没有人会否认说谎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或恶意的谎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陪审团和法官对各方陈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决定一个人有罪还是清白;侦讯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真实性的判断会关系司法的公正;医生对患者病情自述真实性的判断则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外对成人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William Stem对目击者证词可信度的研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图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新的发展概括为下文,并就国内学者进一步开展此领域研究的方向进行初探。在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研究文献中,deception和lie经常是通用的,为避免歧义,本文一律取“说谎”意,即,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2 对说谎行为存在意义和基本特点的研究

    2.1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探究

    Feldman等人通过要求被试品尝饮料味道的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Trivers等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被识破,人们还具有自我欺骗的能力,自我欺骗使说谎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平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inclusive fitness)。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2.2说谎现象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的研究证明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到两次谎话。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说谎者通常会避免与对方面对面的沟通,而选择电话等其他间接的交流方式。有关性别组合的分析表明:女性之间交往时倾向于彼此认可,和睦相处,更看重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事实,她们和女伴交往时,出于自身和对方的考虑而编造的谎言几乎对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组合。

    3 对说谎线索的研究

    根据Undeutsch假想,源自对真实经历记忆的陈述在内容和质量上都会与凭空编造或幻想出来的陈述有所不同;心理学者也普遍认同说谎者的主要情绪体验是害怕、负罪感和兴奋感。如果说谎是对事实的篡改,如果在说谎过程中说谎者要经历某种情绪的唤起,那么必然会有与其说真话不同的地方,这些区别被称为“线索(cues)”。从广义的概念来说,既包括生理反应方面的线索,如呼吸频率和深度、皮肤的汗腺分泌、血压和脉搏速率的变化等,也包括语言和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线索;从狭义的概念来说,特指人们无需借助仪器就能觉察到的线索。心理学者对说谎线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者。

    3.1对说谎时生理线索的探测:测谎

    测谎是施测人员对受测者进行一系列标准化问题的询问,同时,由测谎仪器记录受测者对每个问题的生理反应图谱,并据此判断受测者是否说谎的识别方法。

    1870年,Mosso发现当人面对害怕或恐惧情境时,脉搏将发生变化,并率先使用仪器用于犯罪嫌疑人的侦讯;随着人们对说谎行为认识的增加,至今已有分别针对肤电反应、呼吸和血压脉搏变化、声压变化、脑电波变化及声纹变化等生理线索进行测量的测谎仪。

    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测谎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1)控制问题技术(control questiontest,CQT)。这一技术在美国司法界的应用较为广泛。测评时,主试根据事先对受测者背景的了解,诱发其一般状态下的惊讶、焦虑等情绪反应,称为“情绪标准”,并与回答关键问题时的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其基本, http://www.100md.com(张亭玉 张雨青)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