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遗传学:解决面孔特异性问题争论的新思路(2)
颞下回皮层(inferior temporal gyrus,IT)存在对面孔特异反应的神经细胞(face-specific cell)(Perrett。1982;1991)。当不同种类客体刺激呈现给猴子的时候,这些细胞只选择性的对面孔类的刺激(包括猴子的面孔和人类的面孔)有高频率的神经发放,但对于其他非面孔的刺激没有反应或者反应微弱。即使面孔刺激的空间频率、表面颜色还有对比度发生变化,这些面孔特异性细胞的反应也并不随之变化,证明它们并不是对那些初级水平的视觉信息敏感,而确实是对面孔有特异的选择性反应。
人类新生儿的研究也为面孔特异性提供了重要证据。研究发现人类新生儿对与面孔具有类似模式(face-likepttern)的刺激有趋向性的反应(Johnson,1991)。类面孔模式是指在椭圆形轮廓内按照眼睛和嘴的位置二上一下的分布三个点。新生儿虽然还没有获得任何对于面孔的加工经验,但是与控制组刺激相比,新生儿盯视类面孔模式的刺激时间更长,说明他们对于面孔模式的刺激有先天的选择性。
1.3正常成人的神经水平的研究证据
以上行为学的证据为面孔的特异性加工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但还是未能解释面孔加工特异性的本质。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5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