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62360
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2期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开始进一步探讨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神经机制。目前,这些研究比较一致地发现,老年人进行情绪加工时,边缘系统中杏仁核、海马等区域的激活与年轻人存在显著差异。

    Mather等人(2004)继行为实验发现老年人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和记忆方面存在偏向后,又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考察了这种老化相关的情绪加工改变的神经机制,重点关注了伴随老化,杏仁核在情绪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实验中,被试要观看积极、消极和中性的国际情绪图片(InternationalAffective Picture System,IAPS),并按键报告当前的情绪唤醒度。结果发现,老年人在观看积极图片时,杏仁核的激活强度比其观看消极图片时高。年轻人则没表现出这种差异。在观看消极图片时,老年人杏仁核激活强度高于年轻人,而观看积极图片时,两组被试杏仁核的激活水平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老年人的杏仁核对消极图片的反应性有所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人对消极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和记忆缺陷的神经机制。
, 百拇医药
    除了直接进行情绪辨别和情绪评定外,在判断情绪刺激无关属性的任务中,情绪所引发的大脑活动也表现出了年龄差异。Hdaka等人(2002)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辨别面孔的性别,而无需刻意关注面孔的表情。结果发现,在知觉消极情绪面孔时,年轻人左侧杏仁核的激活强于老年人:在知觉积极情绪面孔时,年轻人右侧旁海马回的激活强于老年人。并且发现在老年被试中,右侧海马整体激活水平与年龄成反比,右侧旁海马回激活水平与神经心理测验的得分成正比。这一结果揭示了在知觉情绪面孔的过程中,边缘系统的老化效应。

    此外,还有一些考察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虽未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所引发的大脑激活模式分别进行比较,但都一致地发现,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的激活强度显著下降(Gunning-Dixon et al.,2003;Tessitore et al.,2005;Fischer et al.,2005;Keightley,Chiew,Winoeur,&Grady,2007)。
, http://www.100md.com
    2.2额叶皮层

    除了边缘系统外,研究者们还常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进行情绪加工时,额叶皮层的激活情况也存在差异。Gunning-Dixon等人(2003)采用tMRI技术研究老化对于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面孔情绪辨别和面孔年龄判断。结果发现,在情绪辨别任务中,年轻人激活了视觉区、额叶和边缘系统,老年人则激活了顶叶、颞叶和额叶区域。将该任务与面孔年龄判断任务相比较后发现,年轻人激活杏仁核和颞叶一边缘系统周边脑区的同时,老年人激活的却是左侧额叶区域。该研究者指出,老年人在加工面孔情绪过程中,边缘区激活下降以及前额区激活增强,说明他们可能依赖不同于年轻人的皮层网络。

    随后Tessitore等人(2005)以及Fischer等人(2005)的fiVIRI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前者的任务是在两个面孔中选出与目标情绪一致的那个面孔,结果发现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在加工恐惧和威胁性的情绪刺激时,激活的神经网络更加广泛,其中前额皮层区域激活较强,杏仁核和梭状回后部激活较弱。后者考察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对于愤怒面孔知觉的差异,将愤怒面孔与中性面孔比较后发现,年轻人激活了右侧杏仁核,而老年人激活了腹外侧前额叶和右侧脑岛。随着年龄增长,皮下区域激活减弱,皮层区激活增强。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年轻人更倾向于利用边缘系统等皮下区域,而老年人则更依赖于前额叶为主的皮层区域。

    3.情绪加工老化效应的理论解释

    迄今为止,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大脑活动差异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功能代偿假说,另一种是策略改变假说。下面将针对这两个理论观点分别加以阐述。

    3.1功能代偿假说

    功能代偿假说认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情绪加工的方式相同,老年人额叶皮层区域激活的增强是为了弥补边缘系统功能的下降,可能反映了一种大脑功能的重组或代偿(Gunning-Dixon et al.,2003;Fischeret al.,2005)。以往的确有不少研究证实,伴随老化,边缘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十分明显。结构lvlRI研究揭示,无论是正常老化还是病理性老化,边缘系统中海马、旁海马回和杏仁核等脑区的体积都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Raz et al.,2004)。该假说认为,由于老年人边缘系统的衰退,因此在情绪加工过程中,他们试图通过额叶皮层的过度激活来代偿边缘系统的活动不足。
, 百拇医药
    在认知老化研究领域中,已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为功能代偿假说提供了依据。Rosen等人(2002)考察了老年人在词汇语义编码过程中的大脑激活情况以及随后的记忆状况。结果发现,在词汇语义编码阶段,记忆成绩差的老年人表现出与年轻人类似的大脑激活模式,而成绩好的老年人却激活较多的双侧额叶区域。这种激活模式反映了老年人脑区的功能代偿,从而使得他们的记忆成绩能够保持在和年轻人差不多的水平上。

    在情绪加工老化研究领域中,支持该假说的证据还很少,目前仅Tessitore等人(2005)在研究中提出老年人额叶区域激活的增强可能使得他们在情绪面孔匹配任务中的准确性与年轻人一样高,从而反映了对边缘系统功能下降的代偿作用。但该研究并未像Rosen等人(2002)那样比较额叶区域激活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在情绪匹配任务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别。因此情绪加工老化研究领域中的功能代偿假说还需要更直接的研究结果给予证实。

    当然,也有一些证据并不支持该假说。比如,功能代偿说认为老年人边缘系统功能下降,在情绪加工过程中,增强了对额叶等皮层区域的依赖,然而这与脑结构研究的发现不符。结构MRI和尸检研究发现,额叶皮层区域受老化的影响最大,而并非边缘系统区域(Raz et al.,2004)。

    3.2策略改变假说

    策略改变假说认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情绪加工方式不同,正是这种加工方式的差异才导致了两组人群大脑活动的差异(Mather et al.。2004;Fischer etal.,2005)。该假说认为,老年人在情绪加工过程中,主动使用了不同于年轻人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改变与经验有关。动机和社会背景等因素使得老年人加工风格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大脑激活模式。

    Carstensen,Isaacowitz和Charles(1999)提出的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Theory)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策略改变假说。该理, 百拇医药(李 鹤 丁 妮 董 奇)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