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心理复原的生理机制(2)
多的突触,在发育关键期,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断修正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异常或被剥夺的经历通过突触的联结而对个体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经验一依赖性可塑性是指在独特的经验环境中形成新的神经联结,使得个体表现出独特性,并最终决定大脑结构和功能区域的状态。在心理复原力生理机制的研究中,对这两类神经可塑性的考察都显得非常有必要。评估神经的可塑性一般都是从大脑的新陈代谢过程、细胞内生化物质的变化以及大脑功能急剧变化过程等方面来考察,如大脑血流量、血液的容积、葡萄糖的新陈代谢、神经受体的变化等。因此,现代认知神经的研究技术为探讨心理复原个体的神经可塑性提供了可能。创伤经历通过改变神经的可塑,进而改变了个体对创伤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的大脑区域。Lanius等人(2004)研究发现,在提供创伤线索刺激时,心理复原的个体在左前额叶上回、左侧扣带前回、左纹状体(尾状核)、左顶叶和左岛叶表现出更大的关联性,而PTSD患者在右侧扣带下回、右侧尾状核、右侧顶叶、右枕叶显示出更大的关联性。同时,心理复原个体与PTSD患者在加工创伤信息时参与的大脑结构也有显著的不同。PTSD患者的前额叶、近中颞区、杏仁核、后扣带回枕区和小脑的活性右边强于左边。同时,在恐惧与愉悦表情的转换中,PTSD患者杏仁核的反应明显增强,而额前回内侧皮层的反应则减弱。在越战老兵中PTSD和心理复原的个体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