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66028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1期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部指向的破坏行为)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对比用于解释反生产行为的压力-情绪模型和因果推理理论可知,二者均关心在挫折面前个体内部的归因过程和情绪反应在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是侧重点不同。压力-情绪模型强调直接引发反生产行为的负性情绪反应,而因果推理理论则强调个体对不平衡感的归因过程。实质上,二者对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解是一致的,都遵循“刺激情境→认知加工→情绪反应→反生产行为”的逻辑顺序。

    4 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

    作为工作场所中的一类消极行为,反生产行为本身可以视作消极的行为绩效(Lievens,Conway,&Corte,2008)。一旦反生产行为表露于外,其对组织利益的伤害其实已经发生。因此,试图了解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以期预防和减少工作场所中反生产行为的发生,一直是反生产行为研究的焦点。整合用于解释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模型可知,“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是反生产行为发生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归因过程及负性的情绪反应。从这两个关键环节入手,就可以较清楚地理解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图3)。

    4.1 反生产行为的心理前因

    反生产行为源自工作场所中的压力情境,但压力情境只是反生产行为的外部诱因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