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897000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4期
     摘要 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引发了P600效应,即语义P600效应。对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及其功能意义,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监控说认为,P600效应是由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引发的,反映了认知监控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的检测与解决;而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认为语义P600效应反映的是句子理解过程中两条通路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持续分析;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则用新的句子加工模型来解释语义P600效应,认为语义P600效应与句法违反引发的P600效应产生于句子加工的不同过程。

    关键词 语义P600效应;监控说;非句法中心动态模型;扩展的论元依赖模型

    分类号 B842

    在句子加工过程中,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一个词时,会自动化地通达心理词典中对应的词条,从而至少得到两类信息:词义;词的句法角色(主语、宾语等)和题元角色。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的本质是语义的,指句法结构中各部分与谓语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句子解释的目的就是将题元角色指派给句子中的词或短语—淮对谁做什么(who is doing what to whom)。常见的题元角色主要有:施事者(agent),指动作的发起者,通常是有生命的名词;客体(theme),指具有特定位置或位移的物体;接受者(recipient),指接受客体的一方。通常还将受影响的客体称为受事者(pafient)。题元角色和句法角色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如在“妈妈融化了冰”和“冰被妈妈融化了”两个句子中,虽然各名词的句法角色不同(“冰”在前句中为宾语,在后句中为主语),然而其题元角色是不变的(“冰”在两个句子中均为客体),因为它相对于动词的语义关系没有变化(顾阳,1994)。
, 百拇医药
    加工系统根据动词的特性将题元角色指派给句子的各部分,具有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叫做论元(argument)。题元角色指派主要依赖动词的论元结构(argument stmcture)。例如,“give”的论元结构是“AGENT gives THEME to RECIPIENT”。那么,加工系统会根据这一结构为各名词短语指派题元角色(Harley,2001)。

    人们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整合词汇、语义、句法等各方面的信息,快速进行题元角色指派从而正确理解句子?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心理语言学家的问题。以往关于句子理解的行为学研究主要围绕着两种句子理解模型来展开。一是系列的句法加工优先模型(syntax-first Model)。该模型认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首先有一个阶段是独立的句法加工过程,之后才开始处理词汇、语义等信息(Frazier&Foder,1978;Frazier,1987)。另一个是交互的制约满足模型(constraints-satisfactionModel)。该模型认为,在句子加工的最初阶段,句法、词汇、语义等信息就存在交互作用(McClelland,St John,&Taraban,1989;Trueswell,Tannenhaus,&Garnsey,1994)。由于行为学方法的限制,这两种模型之间的争议长久以来得不到解决。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许多新的技术已被用来更直接地考察句子加工脑机制的问题。在这些新技术中,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其考察认知加工过程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从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Friederici基于一系列句子加工的ERP研究,提出了句子理解的三阶段模型。她认为,句子的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工词类范畴信息,反映了早期句法结构的构建过程;第二阶段是语义信息和词素句法信息的加工;最后一个阶段是整合各种类型的信息,最终形成对句子的理解(Friederici,2002;Friederici&Weissenborn,2007)。

    句子加工的三阶段模型发展了句法加工优先模型,但依然强调句子加工的开始阶段句法加工的优势作用。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该模型的观点(徐晓东,刘昌,2008),然而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的语义P600效应却是这一模型所无法解释的,因此语义P600效应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句子加工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句子加工领域备受关注的语义P600效应的理论解释。下文中,我们首先介绍传统的语义N400效应和句法P600效应,然后介绍近年来发现的语义P600效应及其理论解释。
, http://www.100md.com
    1 N400和P600效应

    在语言认知领域的研究中,较常用的ERP指标有反映语义加工的N400成分和反映句法加工的P600成分。

    N400成分由Kutas和Hillyard(1980)发现,通常被认为与词汇一语义整合有关。实验中向被试逐词呈现句子,当句尾词与句子的意义不能整合时,出现N400效应,即旬尾词呈现400ms左右,在中、后部脑区出现一个波幅最大的负成分。Kutas和Hillyard所采用的语义违反范式被后来的很多研究者采用。成为研究语义加工常用的范式。N400效应的波幅与关键词在句子情境中的可预期性有关,关键词越不可预期,N400效应的波幅越大。如句子“He spread the warm bread withsocks,”中的“socks”由于与整个句子的语义情境不符,很难预期,从而引发了更大波幅的N400效应。

    P600成分是由Osterhout和Holeomb(1992)发现的,其潜伏期通常在刺激呈现后的600ms左右,持续几百毫秒,头皮分布较广泛,最大波幅位于中央项区。P600效应通常出现在句法加工异常时,因此被认为反映了句法的加工,特别是句法再分析过程。例如,当阅读花园路径句“Thebroker persuaded to sell the stock was sent to jail,”时,人们首先把“persuaded”分析为谓语动词,然而介词“to”的出现说明这种分析是不合理的,于是加工系统需要进行再次分析,将“persuaded”分析为过去分词做定语修饰前面的名词短语,从而正确理解了句子。研究发现,在上面花园路径旬中的解歧词“to”上表现出明显的P600效应。

    2 语义P600效应的发现及理论解释

    传统观点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而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句子加工和ERP成分之间这种清晰的、一对一的关系被打破。一些研究发现,当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出现了P600效应(Kuperberg,Simikova,Caplan,&Holcomb,2003;Kolk,Chwilla,van Herten,&Oor,, 百拇医药(王瑞乐 李 妮 陈宝国)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