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1264141
体重超标之祸(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家庭医药》 2004年第12期
     预防的关键在于立即行动

    解决体重超标问题的核心在于,公众需要认识到其危害,意识到重点在于预防而非治疗。重在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而非固守陋习、饮食无度,肥胖后再去吃什么昂贵的减肥药。

    就此,向教授提出了控制体重三要素: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辅助。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认识:彻底改变“胖是福气,肥能长寿”的错误观念。(2)饮食合理:遵照中国人“膳食宝塔指南”科学安排每日饮食,定时定量进餐,多素食,少零食。(3)加强锻炼:既增强体质、健美形体,又能预防肥胖的发生。(4)生活规律。

    合理营养并不需要收入的增加,两者并不平行,王陇德副部长指出,相关知识非常重要。他举例说,曾访问一个农户家,家里养着鸡,但孩子母亲把鸡蛋拿去卖了,给孩子买了巧克力和糖果回来,而没让孩子去吃廉价但营养丰富的鸡蛋。

    徐教授也认为,要提高国民对体重超标危害性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他提到,每天收看电视大于4小时者,较小于1小时者肥胖发生率高2倍。权威研究表明,减少电视、录像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预防儿童肥胖的方法。
, 百拇医药
    关于治疗,徐教授则不太主张使用药物,因为减肥药已有太多令人“失望”的记录,例如芬氟拉明、右旋芬氟拉明以及西布曲明,在国外都已造成数十人死亡。有的药物如脂肪酶抑制剂,的确能减少三分之一的脂肪吸收,但患者为何不自己减少三分之一的脂肪摄入,而要花钱买药吃呢?此外,从理论上讲,正在研发中的新药不少,但都未问世。至于外科手术治疗,如吸脂,风险不小、益处不多,除非职业要求必须去做。其他一些“真刀真枪”的大手术,如胃成形术、胃肠捷径术等,国外亦仅在患者BMI>40时才考虑。因此,控制体重在于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向教授和徐教授不约而同地呼吁:最重要的是,公众应该从现在做起,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切实采取行动,保持体重。

    如何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肥胖者都伴有心理障碍,在体重控制中也涉及如何坚持履行体重控制方案等相关心理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

    肥胖者应如何消除因肥胖导致的心理问题?
, 百拇医药
    丛教授:肥胖可以让人感到自卑,不敢见人,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由于交往的减少,会使肥胖者感到更加孤独、郁闷。肥胖者除了要增加一些娱乐活动、人际交往外,要注意克服因肥胖带来的自卑心理。肥胖是有害健康的事,但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预防肥胖首要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固守陋习、透支体力,认为人活一世,就是要享受,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做,还有什么意思。请问,肥胖的社会心理学基础是什么?您对此有何忠告?

    丛教授:肥胖的确有其社会文化基础。比如人们经常会说“谁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表明了人们没有考虑营养的平衡而是仅以胖为美。父母对孩子的饮食很重视,好像是孩子吃得越多越胖越好。有些母亲不能分辨小孩闹的原因,都用喂奶来解决,正是这种过度喂养导致了肥胖,这可能是引起成年肥胖症的童年期根源。社会其他成员也要转变对吃的态度,创造出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的社交形式。

    有人下决心控制体重,但一看到美食就难以抑制,制订了一大堆运动计划却惰于坚持,全付之东流,请分析其心理原因,并给出建议。
, 百拇医药
    丛教授:有的人已经过度肥胖了,也看到了肥胖给自己带来的各种不利,制订了计划却难以坚持。原因在于,他如果不吃饭的话,就难以找到别的什么快乐。而且,当人们焦虑抑郁的时候,就经常采用“吃”的方式来摆脱。有些国外学者认为,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我的建议是,在自己心情不佳的时候,别放纵自己的饮食,要增加与他人的交往,而不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吃东西。

    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如越是胖的时候,一般越愿呆在家里。这时候需要对自己进行意志训练,提高自己战胜肥胖的信心。另外,还要有耐心,制订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现实可行,不要贪多而让自己无法完成。

    对于肥胖者,我们要进行多方干预,但很多肥胖者不愿意这样做,请问,如何提高其干预依从性?

    丛教授:肥胖者经常是难以自控饮食的,这就需要有人帮助其控制。这首先要给肥胖者讲解清楚肥胖的危害,然后与其协商做出控制饮食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的步骤和标准,包括计划能否完成时的奖惩措施等等,最后具体付诸实施。干预者需与肥胖者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同时,干预者不仅要把眼睛盯着肥胖者的饮食,还要与肥胖者一起进行其他一些能够让其感到快乐有趣的活动。
, 百拇医药
    专家简介

    向红丁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及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

    徐新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中心教授、主任医师。1978年在国内率先发表了《肥胖》综述,引起广泛影响。荣获198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多次在上海电视台主持关于糖尿病及肥胖的教育节目。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沈渔邨院士从事神经症、精神分裂症临床及脑生化研究。

    [ 上 页 ], 百拇医药(柯 淼)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