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并非不治之症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普通老百姓对其缺乏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很多可防可控制的肝病最终不幸进展为肝癌,一些本来可以早期发现的肝癌错过了手术时机,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生存质量的患者因为缺乏信心放弃了治疗。全世界每年新发现的肝癌患者,有42%出现在我国大陆。最近,记者就肝癌防治相关问题采访了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教授。
有一种美德,叫善良。有一种追求,叫执著。因为善良,才更加执著于梦想的追求。
——吴孟超教授印象
“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1956年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凭着多年来对肝癌手术治疗的执著,吴孟超打破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多项记录,使我国肝脏外科始终居于国际的前列,被誉为“中国肝脏手术之父”。从医50年来,他已经亲自主刀为1.36万多名患者切除了肿瘤,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直到今天,他不顾84岁高龄,依然战斗在与肝癌抗争的第一线。2006年1月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胡锦涛主席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百拇医药
吴老年事已高,工作繁忙。当我们冒昧提出采访他的时候,吴老说,《家庭医药》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医药科普读物,内容丰富详实,形式多样,很受读者喜爱,他也常读。他说:“科学普及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我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我愿意就我所知,无保留地与大家一起探讨。”于是,这位个头不高、面容慈祥、低调内敛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肝癌之重要举措
记者:肝癌在我国的发病仍未得到控制,对国人的威胁很大,但普通百姓对肝癌的发病因素认识模糊。请问吴老,肝癌是否有遗传倾向?哪些生活习惯可能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吴孟超教授:肝癌绝大多数与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国内主要以乙肝为主,90%的肝癌组织中可见到乙肝病毒。慢性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率可较正常人高出100倍。而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有60%~80%之多。在肝癌高发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应尽可能少吃霉变的食品(如霉变的花生、玉米)。有些地方水源不好,肝癌发病率也很高。另外,遗传因素也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 百拇医药
记者:既然乙肝是肝癌的诱发因素之一,那么,如何阻止乙肝向肝癌发展?
吴孟超教授:首先要做到三个“好”——休息好、营养好、心态好。还要注意不要乱用药,是药三分毒,药大多在肝脏代谢,有些患者得了乙肝,就拼命地抗病毒,把中药、西药当饭吃,这样不仅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反而带来了病毒变异、抗药、药物毒性损伤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抗病毒治疗是需要的,但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才是治疗的中心环节。
记者:怎样早期发现肝癌?
吴孟超教授:早期发现肝癌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的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最好每3个月到半年抽血检测1次甲胎蛋白,并做肝脏B超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肝癌。当怀疑肝癌而又不能确诊时,还可以做磁共振、CT检查、肝血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总之,如果能提高警惕,在产生肝癌怀疑,即出现面色晦暗,眼睛、皮肤、小便发黄,牙龈、鼻腔易出血,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部胀满等肝功能恶化表现时,及时做各种相应的检查,肝癌还是有可能早期或相对早期发现的。
, 百拇医药
◆肝癌并非不治之症,手术仍是首选
记者:肝癌是不是不治之症?
吴孟超教授:过去,肝癌患者能生存5年以上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当一些患者获知自己的病情时,就像得到死亡通知一样,十分恐慌。其实,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不少肝癌可以彻底根治,一些不能根治的患者也可以延长生存期,人们大可不必谈癌色变。
记者:那么,应该怎样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吴孟超教授: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好的治疗办法。患者应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肝硬化不重、肿瘤不大的患者,首先选择手术切除,而且争取尽早手术;若肝功能差,不能手术切除,病灶较局限,可以选择微创的手段局部治疗;若病灶较广泛,可以选择介入治疗;中晚期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手术根治切除病灶后,部分患者出现复发与转移时,仍可再手术切除。暂时不能手术的患者,经过保肝治疗或先施行肝动脉结扎、栓塞、冷冻、癌内注射抗癌剂等姑息性外科治疗后,发现肿瘤明显缩小,可再行二期切除,可使根治无望的病例有希望根治。
, http://www.100md.com
记者:肝癌手术需要注意什么?作为患者,应该怎样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吴孟超教授:作为医生,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肝脏的损伤、减少出血。作为患者,一定要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并积极进行护肝治疗,避免接触各种加重肝损害的因素。
手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体力允许的话,也可适当活动,但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除非是治疗上的需要,患者不必忌口,以免导致营养不良,不利于身体的康复。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食用霉变、腌制、熏烤食品。
记者:除了这些,术后患者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吴孟超教授:术后,患者要定期查肝功能,因为肝功能好是治疗肝癌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警惕复发。
, 百拇医药
为了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复发肝癌,我们要求肝癌切除后,患者定期上医院复查,一般术后1~2年内,每隔1~2个月复查1次;3年以上每隔2~3个月复查1次。复查内容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FP)和B超。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增强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另外,还要警惕肝外转移的可能,应半年查1次胸片,怀疑骨转移时作同位素骨扫描。
◆肝癌防治任重而道远
记者:肝移植手术目前的现状如何?据报道有一些失败的病例,这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又带来了失望,为什么会失败?治疗肝癌的新进展、新方法有哪些?
吴孟超教授:目前,肝移植在国内已得到蓬勃发展,它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人们之所以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又觉得失望,主要是对肝移植期望过高。应该知道,不是什么肝癌都适合做肝移植,也不是做完肝移植后肝癌就不再复发。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有:肝移植技术条件不充分;供体质量不符合要求,供体市场不规范;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不足;适应证把握不严。总之,肝癌患者选择肝移植,应该三思而后行,从严把握,这样才能使患者充分受益。
, 百拇医药
除了肝移植以外,近年来肝癌的微创治疗得到了很好发展,包括经动脉导管栓塞、射频、微波、氩氦刀冷冻治疗等,已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还有生物治疗方面,国内外在免疫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病毒基因治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总体疗效尚不理想。
因此,尽管肝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肝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疗效也得到明显改观,但由于转移复发,而且真正能做手术的不足25%,以致肝癌总体疗效仍不理想。
简短的采访结束了。记者虽感意犹未尽,但已不敢占用老人太多的时间。告别时,吴老希望《家庭医药》继续“重视医学科普宣传,为人类健康造福”。平实的话语,更加彰显了一位医学大家对众生的关爱,对事业的执著。
编辑/谭翔 tanxiang@cpcw.com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百拇医药(李 衍)
有一种美德,叫善良。有一种追求,叫执著。因为善良,才更加执著于梦想的追求。
——吴孟超教授印象
“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1956年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凭着多年来对肝癌手术治疗的执著,吴孟超打破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多项记录,使我国肝脏外科始终居于国际的前列,被誉为“中国肝脏手术之父”。从医50年来,他已经亲自主刀为1.36万多名患者切除了肿瘤,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直到今天,他不顾84岁高龄,依然战斗在与肝癌抗争的第一线。2006年1月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胡锦涛主席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百拇医药
吴老年事已高,工作繁忙。当我们冒昧提出采访他的时候,吴老说,《家庭医药》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医药科普读物,内容丰富详实,形式多样,很受读者喜爱,他也常读。他说:“科学普及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我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我愿意就我所知,无保留地与大家一起探讨。”于是,这位个头不高、面容慈祥、低调内敛的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肝癌之重要举措
记者:肝癌在我国的发病仍未得到控制,对国人的威胁很大,但普通百姓对肝癌的发病因素认识模糊。请问吴老,肝癌是否有遗传倾向?哪些生活习惯可能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吴孟超教授:肝癌绝大多数与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国内主要以乙肝为主,90%的肝癌组织中可见到乙肝病毒。慢性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率可较正常人高出100倍。而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有60%~80%之多。在肝癌高发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应尽可能少吃霉变的食品(如霉变的花生、玉米)。有些地方水源不好,肝癌发病率也很高。另外,遗传因素也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 百拇医药
记者:既然乙肝是肝癌的诱发因素之一,那么,如何阻止乙肝向肝癌发展?
吴孟超教授:首先要做到三个“好”——休息好、营养好、心态好。还要注意不要乱用药,是药三分毒,药大多在肝脏代谢,有些患者得了乙肝,就拼命地抗病毒,把中药、西药当饭吃,这样不仅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反而带来了病毒变异、抗药、药物毒性损伤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抗病毒治疗是需要的,但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才是治疗的中心环节。
记者:怎样早期发现肝癌?
吴孟超教授:早期发现肝癌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的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最好每3个月到半年抽血检测1次甲胎蛋白,并做肝脏B超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肝癌。当怀疑肝癌而又不能确诊时,还可以做磁共振、CT检查、肝血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总之,如果能提高警惕,在产生肝癌怀疑,即出现面色晦暗,眼睛、皮肤、小便发黄,牙龈、鼻腔易出血,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部胀满等肝功能恶化表现时,及时做各种相应的检查,肝癌还是有可能早期或相对早期发现的。
, 百拇医药
◆肝癌并非不治之症,手术仍是首选
记者:肝癌是不是不治之症?
吴孟超教授:过去,肝癌患者能生存5年以上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当一些患者获知自己的病情时,就像得到死亡通知一样,十分恐慌。其实,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不少肝癌可以彻底根治,一些不能根治的患者也可以延长生存期,人们大可不必谈癌色变。
记者:那么,应该怎样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吴孟超教授: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好的治疗办法。患者应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肝硬化不重、肿瘤不大的患者,首先选择手术切除,而且争取尽早手术;若肝功能差,不能手术切除,病灶较局限,可以选择微创的手段局部治疗;若病灶较广泛,可以选择介入治疗;中晚期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手术根治切除病灶后,部分患者出现复发与转移时,仍可再手术切除。暂时不能手术的患者,经过保肝治疗或先施行肝动脉结扎、栓塞、冷冻、癌内注射抗癌剂等姑息性外科治疗后,发现肿瘤明显缩小,可再行二期切除,可使根治无望的病例有希望根治。
, http://www.100md.com
记者:肝癌手术需要注意什么?作为患者,应该怎样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吴孟超教授:作为医生,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肝脏的损伤、减少出血。作为患者,一定要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并积极进行护肝治疗,避免接触各种加重肝损害的因素。
手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体力允许的话,也可适当活动,但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除非是治疗上的需要,患者不必忌口,以免导致营养不良,不利于身体的康复。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食用霉变、腌制、熏烤食品。
记者:除了这些,术后患者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吴孟超教授:术后,患者要定期查肝功能,因为肝功能好是治疗肝癌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警惕复发。
, 百拇医药
为了及时发现和尽早治疗复发肝癌,我们要求肝癌切除后,患者定期上医院复查,一般术后1~2年内,每隔1~2个月复查1次;3年以上每隔2~3个月复查1次。复查内容主要包括甲胎蛋白(AFP)和B超。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增强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另外,还要警惕肝外转移的可能,应半年查1次胸片,怀疑骨转移时作同位素骨扫描。
◆肝癌防治任重而道远
记者:肝移植手术目前的现状如何?据报道有一些失败的病例,这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又带来了失望,为什么会失败?治疗肝癌的新进展、新方法有哪些?
吴孟超教授:目前,肝移植在国内已得到蓬勃发展,它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人们之所以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又觉得失望,主要是对肝移植期望过高。应该知道,不是什么肝癌都适合做肝移植,也不是做完肝移植后肝癌就不再复发。手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有:肝移植技术条件不充分;供体质量不符合要求,供体市场不规范;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不足;适应证把握不严。总之,肝癌患者选择肝移植,应该三思而后行,从严把握,这样才能使患者充分受益。
, 百拇医药
除了肝移植以外,近年来肝癌的微创治疗得到了很好发展,包括经动脉导管栓塞、射频、微波、氩氦刀冷冻治疗等,已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还有生物治疗方面,国内外在免疫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病毒基因治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总体疗效尚不理想。
因此,尽管肝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肝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疗效也得到明显改观,但由于转移复发,而且真正能做手术的不足25%,以致肝癌总体疗效仍不理想。
简短的采访结束了。记者虽感意犹未尽,但已不敢占用老人太多的时间。告别时,吴老希望《家庭医药》继续“重视医学科普宣传,为人类健康造福”。平实的话语,更加彰显了一位医学大家对众生的关爱,对事业的执著。
编辑/谭翔 tanxiang@cpcw.com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专家副组长,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百拇医药(李 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