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498862
预防猝死,让生命更加坚强(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家庭医药》 2007年第10期
     59岁的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北京昌平家中猝死!消息一经传出,人们震惊了。细数一下,近年演艺圈里,59岁的陈逸飞走了;68岁的古月走了;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高秀敏也在46岁时走了……一个个曾经显赫的名字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淡去,而原因竟都和两个字有关——猝死!

    于是,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恐慌起来:这看上去遥不可及的两个字,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猝死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猝死?本期名医谈病,就让专家们告诉大家——

    关于猝死的定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都有。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则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三种。

    猝死虽然是飞来横祸,但却不是无缘无故;虽然是突然发生,也并非无因可寻。猝死是由基本病理因素和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将“基本病理因素”视为我们身体里的“地雷”,“诱发因素”则是“地雷”的引线。少了二者之一,则猝死都不可能发生。

    “雷区”扫描

    “雷区”一:大脑

    “地雷”:动脉血管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

    危险指数:★★★★★

    事件回放:2005年10月19日,吉林省磐石市某中心小学年轻教师王辉参加学校开展的岗位竞聘演讲时,虽然已身感不适,但仍坚持演讲。没想到,演讲刚进行不久,他就因身体过于虚弱,不得不被两名老师搀下演讲台,随后被送往市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王辉为脑干出血,虽经全力抢救,14时许,王辉不幸去世。

    点评:脑源性猝死的高危年龄为30~50岁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