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8年第22期
编号:157555
都是抗栓药,为何使用不一样
关键词:抗凝血,抗凝剂,脑梗塞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祖春

    【生活实例】

    年初,老张突发脑梗塞。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他存在“心房颤动”。医生推测,这可能是引起老张脑梗塞的元凶。经过神经内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共同会诊,建议老张使用抗凝剂治疗。老张很疑惑地问医生:“我已经在使用抗凝剂,为什么还要用?”原来老张一直在使用阿司匹林,他误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当成“抗凝剂”了。

    实际上,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的最终目的都是防止血栓形成,但两者并不一样。

    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主要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溶栓药(纤维蛋白溶解药)3类。血栓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疾病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纤维蛋白凝固、血栓形成,这种类型的血栓多发生于静脉系统;另一种则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形成血小板栓子,这种类型的血栓多发生在动脉系统(有内皮受损)。对于前者,可用抗凝血药防治;对于后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61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