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PICC应用过程中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摘 要】 探究应用PICC过程中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应用PICC形成纤维蛋白鞘的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治疗、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经过尿激酶治疗和精心护理干预后,患儿的肢体酸痛、肿胀症状及穿刺渗血渗液明显好转,其PICC导管再通18例(90.0%),其他2例再通效果不佳,经拔管后患儿的症状逐渐减轻至消退。结论:对于应用PICC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鞘的患儿,临床上应充分重视,积极探索发生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处理,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关键词】 PICC 纤维蛋白鞘形成 观察和护理
PICC是指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及化疗的患儿,因为其能防止化疗药物直接接触手臂静脉,且由于上腔静脉的血流迅速,能对药物进行稀释,从而避免了血管刺激,起到了保护上肢静脉的作用,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1]。然而,在应用PICC的过程中,在其表面容易形成纤维蛋白鞘,也就是由血栓、胶原蛋白、红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组成的膜状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