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4年第7期
编号:12653352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第7期
腹针中风病痉挛期机理
     【摘要】 中风病痉挛期常伴有患肢疼痛,会影响患者锻炼,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导致永久性关节挛缩,使患者终生残废。根据Brunnstrom分级理论[1],偏瘫恢复过程遵循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等6个阶段,其中第Ⅲ到第Ⅳ阶段肌张力从逐渐明显增高痉挛转向降低是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抑制或减轻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在临床运用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患者时,收效显著,故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腹针对中风病痉挛期的治疗机理。

    【关键词】 腹针中风病痉挛期机理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64-01脑血管病偏瘫在我国致残原因中居首位,发病逐年增长。瘫痪后如出现持续的肌张力增高的痉挛状态,且常伴有患肢疼痛,则会影响患者锻炼,会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导致永久性关节挛缩,使患者终生残废

    1中风病痉挛的机理

    1.1西医机理分析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2],由于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消失或减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