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八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摘要: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输血前对受血者血液HBV、抗-HCV、抗-HIV、RPR检测,提醒医务工作者要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规则,减少医疗损,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用血方面开展成分输血,合理用血;同时开展自身输血以减少血液污染,为安全输血控制血源性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受血者八项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08-02
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1]。为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抗2HCV、抗2HIV1/2、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测定是每位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资料,谈谈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八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间共检测输血前患者血液标本820份,男480份,女340份,年龄1个月-85岁。所有患者血样均为晨测空腹血样。
1.2检测。仪器DG3022型酶标仪,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乙肝五项,ELISA法(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抗-HCV、抗-HIV1/2检测,ELISA法(上海实业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梅毒检测,RPR法(上海实业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1.3结果。820份受血者检测中,乙肝五项皆阴性者为65%。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率为10.86%;抗-HCV、抗-HIV、RPR检测结果:抗-HCV检测的阳性人数检测率为1.08%;RPR检测的阳性人数异常阳性率为0.06%。
2讨论
, 百拇医药
乙肝五项检测的目的是:表面抗原(HBsAg)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否有保护性;е抗原(HBeAg)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е抗体(抗-HBe)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HBc)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与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而在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若干年。在慢性感染状态的携带者或病人,核心抗体也常保持高水平。另外,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出抗-HBc阳性。因此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检测抗-HBcIgM及IgG对于急性乙肝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乙型肝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也就是说病人第一次受乙肝病毒感染,另一种是病人原来是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又急性发病,表面上好像和急性肝炎一样。但这两种病人血中核心抗体的情况不一样;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的病人,血清中抗-HBcIgG或抗-HBc的水平比较高,而抗-HBcIgM比较低或是稍高;而真正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则血清中抗-HBcIgG往往阴性或低水平。
, 百拇医药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输血同时也可以传播危害及其严重的疾病,血液传播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医学问题。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一般已经过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但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出现并发症之危险。近年来我国对献血者筛检的检测项目进行了逐步完善,血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试剂的检测“窗口期”、试剂的敏感度等技术和经济条件,在检测指标设置及控制效果方面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血源性医院感染仍有发生,为此产生的医患之间的纠纷日趋增加。另外输血虽然是HBV、HCV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能否明确诊断为血源性医院感染显得日趋重要。为此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HBV,抗-HCV及RPR的检测意义十分重要。通过输血前对患者血液HBV、抗-HCV、抗-HIV、RPR检测,提醒医院工作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人员要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规则,减少医疗损伤,避免交叉感染。对被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传染和传播。这也要求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用血方面开展成分输血,合理用血。
参考文献
[1]于周涛,周莉,袁素花等.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的意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1:64, 百拇医药(傅广成)
关键词:受血者八项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08-02
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主侧,同时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方可输血,如果出现凝集反应,特别是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1]。为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抗2HCV、抗2HIV1/2、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测定是每位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资料,谈谈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八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间共检测输血前患者血液标本820份,男480份,女340份,年龄1个月-85岁。所有患者血样均为晨测空腹血样。
1.2检测。仪器DG3022型酶标仪,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判定以酶标仪读数为准;乙肝五项,ELISA法(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抗-HCV、抗-HIV1/2检测,ELISA法(上海实业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梅毒检测,RPR法(上海实业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1.3结果。820份受血者检测中,乙肝五项皆阴性者为65%。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率为10.86%;抗-HCV、抗-HIV、RPR检测结果:抗-HCV检测的阳性人数检测率为1.08%;RPR检测的阳性人数异常阳性率为0.06%。
2讨论
, 百拇医药
乙肝五项检测的目的是:表面抗原(HBsAg)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否有保护性;е抗原(HBeAg)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е抗体(抗-HBe)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HBc)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与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而在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若干年。在慢性感染状态的携带者或病人,核心抗体也常保持高水平。另外,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出抗-HBc阳性。因此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检测抗-HBcIgM及IgG对于急性乙肝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急性乙型肝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也就是说病人第一次受乙肝病毒感染,另一种是病人原来是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又急性发病,表面上好像和急性肝炎一样。但这两种病人血中核心抗体的情况不一样;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的病人,血清中抗-HBcIgG或抗-HBc的水平比较高,而抗-HBcIgM比较低或是稍高;而真正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则血清中抗-HBcIgG往往阴性或低水平。
, 百拇医药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输血同时也可以传播危害及其严重的疾病,血液传播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医学问题。在输血治疗前,血液一般已经过基本传染病化验,证实安全,才可使用。但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输血疗法,都有可能产生感染和出现并发症之危险。近年来我国对献血者筛检的检测项目进行了逐步完善,血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试剂的检测“窗口期”、试剂的敏感度等技术和经济条件,在检测指标设置及控制效果方面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血源性医院感染仍有发生,为此产生的医患之间的纠纷日趋增加。另外输血虽然是HBV、HCV等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能否明确诊断为血源性医院感染显得日趋重要。为此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HBV,抗-HCV及RPR的检测意义十分重要。通过输血前对患者血液HBV、抗-HCV、抗-HIV、RPR检测,提醒医院工作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人员要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规则,减少医疗损伤,避免交叉感染。对被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减少传染和传播。这也要求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在用血方面开展成分输血,合理用血。
参考文献
[1]于周涛,周莉,袁素花等.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检测的意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1:64, 百拇医药(傅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