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及其最新进展(1)
摘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国际公认的评价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快其标准化步伐有利于我国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标准化 进展 糖尿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5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46-01
由于城市化、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我国呈现一种高发状态。《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人数已达1.14亿[1]。这比中国糖尿病协会于2007年公布的患病率9.7%、人数9240万[2]的数据更加令人担心。中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空腹和餐后2h血糖。而HbA1c由于生物变异小(<2%)、分析前稳定性好、不受饮食和应激高血糖等影响,已被WHO和许多国家推荐为首选诊断指标[3,4]。由于种族差异性,我国的参考区间和诊断切点并未确立,且标准化不足使得《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并没将其列为诊断标准。为增加对HbA1c检测标准化的认识及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在此做一综述。
1 HbA1c概述
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HbA包括HbA0和HbA1。后者为结合糖的部分,可分为HbA1al、HbA1a2、HbA1b和HbA1c,其中占HbA1的80%[5]。HbA1c浓度主要取决于近期血糖水平和血红蛋白生存期。HbA1c同糖结合时前2个月其生成速度很快,第3个月达到动态稳定期,可反映检测前120d的平均血糖水平[6]。国际组织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术语应为HbA1c,教育资料或指南中可以使用A1c缩写进行描述[7]
2 HbA1c的检测及参考方法和标准物质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分为两类:①基于糖化和非糖化的电荷不同,如色谱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等;②基于糖化和非糖化的结构不同,如亲和层析和免疫法等。国际组织的共识要求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均应以“HbA1c”或相当于“HbA1c”报告[8]。HbA1c主要受变异血红蛋白和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改变以及标本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9]。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推荐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毛细管电泳法(HPLC-CE/UV)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电离一级质谱法(HPLC-ESI/MS)为参考方法。标准物质(IFCC-RM)为高度纯化的IRMM/IFCC-467HbA0和IRMM/IFCC-466HbA1c的混合物。有证标准物质已于2007年在比利时参考物质与测量研究所(IRMM)研制成功。
3 HbA1c检测的标准化
HbA1c检测结果的不一致可以导致研究结果的巨大差异。如将HbA1c控制在多少以下可起到预防视网膜病变的问题上,有人报道为7.0%以下,也有人报道在9.0%以下。1984年Peterson[10]首次提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间的标准化。
3.1 美国、日本和瑞典的标准化计划。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阐明了HbA1c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HbA1c预测并发症的可能性。如果临床检测结果能准确地溯源至这些研究数据,就可以对糖尿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防治。1996年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建立了包括管理核心、中心参考实验室、一级和二级参考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网络,并明确规范了其溯源条件。到2000年,美国90%的实验室以HbA1c报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单位为%),所有参加NGSP活动的实验室间CV<5%,偏差<0.8%[11]。除此之外,日本的JDS500和瑞典的Mono-S标准化计划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使用各自的“指定比对方法”,三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要实现国家间结果的可比性则还需要建立基于计量学溯源的国际体系[12]。
3.2 国际检测体系的溯源性和共同申明。1995年IFCC用国际单位制(SI制)从量值溯源上对HbA1c进行标准化。方法为:①Glu-C蛋白内切酶将溶血液酶解,得到HbA1c六肽及HbA0六肽。②采用参考方法进行定量分析。③以标准物质IFCC-RM作为校准品同步进行酶解、分析。④制作标准曲线,根据二者的峰面积比得出HbA1c的量,其单位被定义为mmol/mol[13]。平均血糖浓度(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eAG)也由此被引申出来,单位为mmol/L。该方法由于操作复杂、耗时且仪器昂贵,一般只应用于参考体系的校准,并不适用于常规检测。经过大量比对试验研究者们发现,标准物质IFCC-RM由于纯度高,检出特异性较强。其结果会比NGSP方法、日本和瑞典的方法都低,其顺序为:IFCC方法<瑞典Mono-S方法<日本JDS500方法<美国NGSP方法。同时发现三种方法与IFCC参考方法都存在非常确定的相关性,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进行换算[13]。2007年意大利米兰共同申明[14]发表。申明的内容有:①确定IFCC参考系统是唯一能够满足标准化要求的方法,厂商应根据该参考方法建立和校准其方法。②全球应应使用IFCC(单位mmol/mol)和NGSP(单位%)进行报告,转换公式为NGSP(%)=0.0915×[IFCC(mmol/mol)]+2.15%(r2=0.998)。③如果正在进行的“平均血糖(eAG)研究”得出了优先-特异的标准,eAG也应一并报告。, 百拇医药(张伟 王开正)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标准化 进展 糖尿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5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46-01
由于城市化、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我国呈现一种高发状态。《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一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人数已达1.14亿[1]。这比中国糖尿病协会于2007年公布的患病率9.7%、人数9240万[2]的数据更加令人担心。中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空腹和餐后2h血糖。而HbA1c由于生物变异小(<2%)、分析前稳定性好、不受饮食和应激高血糖等影响,已被WHO和许多国家推荐为首选诊断指标[3,4]。由于种族差异性,我国的参考区间和诊断切点并未确立,且标准化不足使得《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并没将其列为诊断标准。为增加对HbA1c检测标准化的认识及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在此做一综述。
1 HbA1c概述
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HbA包括HbA0和HbA1。后者为结合糖的部分,可分为HbA1al、HbA1a2、HbA1b和HbA1c,其中占HbA1的80%[5]。HbA1c浓度主要取决于近期血糖水平和血红蛋白生存期。HbA1c同糖结合时前2个月其生成速度很快,第3个月达到动态稳定期,可反映检测前120d的平均血糖水平[6]。国际组织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术语应为HbA1c,教育资料或指南中可以使用A1c缩写进行描述[7]
2 HbA1c的检测及参考方法和标准物质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分为两类:①基于糖化和非糖化的电荷不同,如色谱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等;②基于糖化和非糖化的结构不同,如亲和层析和免疫法等。国际组织的共识要求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均应以“HbA1c”或相当于“HbA1c”报告[8]。HbA1c主要受变异血红蛋白和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改变以及标本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9]。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推荐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毛细管电泳法(HPLC-CE/UV)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电离一级质谱法(HPLC-ESI/MS)为参考方法。标准物质(IFCC-RM)为高度纯化的IRMM/IFCC-467HbA0和IRMM/IFCC-466HbA1c的混合物。有证标准物质已于2007年在比利时参考物质与测量研究所(IRMM)研制成功。
3 HbA1c检测的标准化
HbA1c检测结果的不一致可以导致研究结果的巨大差异。如将HbA1c控制在多少以下可起到预防视网膜病变的问题上,有人报道为7.0%以下,也有人报道在9.0%以下。1984年Peterson[10]首次提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间的标准化。
3.1 美国、日本和瑞典的标准化计划。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阐明了HbA1c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HbA1c预测并发症的可能性。如果临床检测结果能准确地溯源至这些研究数据,就可以对糖尿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防治。1996年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建立了包括管理核心、中心参考实验室、一级和二级参考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网络,并明确规范了其溯源条件。到2000年,美国90%的实验室以HbA1c报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单位为%),所有参加NGSP活动的实验室间CV<5%,偏差<0.8%[11]。除此之外,日本的JDS500和瑞典的Mono-S标准化计划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使用各自的“指定比对方法”,三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要实现国家间结果的可比性则还需要建立基于计量学溯源的国际体系[12]。
3.2 国际检测体系的溯源性和共同申明。1995年IFCC用国际单位制(SI制)从量值溯源上对HbA1c进行标准化。方法为:①Glu-C蛋白内切酶将溶血液酶解,得到HbA1c六肽及HbA0六肽。②采用参考方法进行定量分析。③以标准物质IFCC-RM作为校准品同步进行酶解、分析。④制作标准曲线,根据二者的峰面积比得出HbA1c的量,其单位被定义为mmol/mol[13]。平均血糖浓度(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eAG)也由此被引申出来,单位为mmol/L。该方法由于操作复杂、耗时且仪器昂贵,一般只应用于参考体系的校准,并不适用于常规检测。经过大量比对试验研究者们发现,标准物质IFCC-RM由于纯度高,检出特异性较强。其结果会比NGSP方法、日本和瑞典的方法都低,其顺序为:IFCC方法<瑞典Mono-S方法<日本JDS500方法<美国NGSP方法。同时发现三种方法与IFCC参考方法都存在非常确定的相关性,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进行换算[13]。2007年意大利米兰共同申明[14]发表。申明的内容有:①确定IFCC参考系统是唯一能够满足标准化要求的方法,厂商应根据该参考方法建立和校准其方法。②全球应应使用IFCC(单位mmol/mol)和NGSP(单位%)进行报告,转换公式为NGSP(%)=0.0915×[IFCC(mmol/mol)]+2.15%(r2=0.998)。③如果正在进行的“平均血糖(eAG)研究”得出了优先-特异的标准,eAG也应一并报告。, 百拇医药(张伟 王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