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49
编号:13664634
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健康之路》 20149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外科腹部手术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48例,感染率7.03%,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3%(4例),7.26%(30例),12.82%(15例);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结论: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临床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9.201【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9-0124-02

    自Lister氏的灭菌原则确立后,外科的感染问题有划时代的进步。20世纪40年代以来,虽抗菌素品种愈来愈多,使用范围愈来愈广;但一般学者均认为;对外科感染并无突破性的发展。相反地,抗菌素广泛的使用,给外科感染的防治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腹壁组织不及腹膜有较强的、对细菌的天然抵抗力。这是因为腹膜有极易反应的血管网和腹膜液内有很多的吞噬细胞,故腹膜在一定程度上有消灭污染细菌的能力。而腹壁没有这种活跃的吞噬细胞,故腹壁切口较腹膜更易感染。腹壁切口的感染率,因各家统计标准不完全相同,故有所差异。如有些人将创缘潮红、肿胀或有些浆浓性分泌,便当作感染统计,故感染率悬殊较大。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6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7例,女性255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5.3岁,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患者分别为152例、413例、117例。

    1.2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回顾性查阅外科腹部手术患者出院病历:性别、年龄、是否急诊、手术时间、切口分类、切口长度、术前血糖检验结果等7项,并分类统计感染例数,计算感染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682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48例,感染率7.03%,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3%(4例),7.26%(30例),12.82%(15例);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3讨论

    切口感染的基本条件不外如下三个方面:①细菌因素:引起切口感染的细菌污染来源包括空气中漂落的细菌、术者的手指、手术器械、敷料、缝合材料、术野皮肤细菌侵入或(和)消化道内细菌污染,前者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也可视为院内感染的范畴。故必须加强院内日常工作的管理,注意病人术野、病房环境的消毒,防止污染。后者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菌株的变化,后者感染的治疗较前者更为困难;②创口状态;曾有文献报告,创口内有2×105-8×105个细菌存在,即可发生切口感染。由于人体自身抵抗力的存在,创口内有少量的细菌存在,机体可以清除而并不发生切口感染。但当切口细菌污染又有异物存在时,如组织碎片、血块、线头,切口内组织钳夹挫伤、拉钩压迫、牵拉伤害、电刀灼伤发生组织坏死,切口缘的血运障碍以及缝合技术不妥留有死腔,便促进了切口感染的形成;⑧机体的防御机能:包括手术切口的完整缝闭,也有防御感染的功能。机体内的体液因子、抗体和补体的作用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这些物质不仅可促进切口的愈合能力,而且补体被激活有促进吞噬细胞产生调理素的作用。这些在切口感染的早期都担负着重要的防御机能。创口内异物和创口血运障碍都有利于细菌繁殖,使切口愈合延迟,防御感染的能力弱化。此外能使防御机能低下的疾病还有: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糖尿病、高龄、肥胖、血液循环障碍、激素治疗中、癌症治疗中、放射治疗、大手术创伤后、严重外伤等。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根治性创伤大的手术增多,故对切口的感染防治亦不容忽视。
, http://www.100md.com
    手术后的剧烈咳嗽、恶心呕吐、严重腹胀、突然改变体位以及术后便秘排便困难等均可致腹压增高,使切口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影响愈合过程。极度营养不良、恶病质造成的低蛋白血症、维生素C缺乏;贫血及酸中毒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可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术前长期大剂量应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毛细血管再生,减少成纤维细胞增生,减慢上皮化并抑制胶原沉淀;术前化疗抑制细胞分裂,减弱切口局部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增殖。凡此种种均可使切口局部组织愈合力减低而造成切口不愈裂开。缝线选择不当和缝合技术不良也是切口裂开的原因。腹部手术切口在最初5天内是依靠缝线的拉合进行愈合过程的,5~7天后胶原纤维将切口连接,使切口张力逐渐增强。缝线过粗、张力小、组织反应性差等均影响切口愈合过程。在缝合时,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过多;缝合留有死腔则可扩大局部炎性反应;缝合时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愈合过程延缓。以上这些都不利于切口愈合,可导致切口裂开。

    非感染性切口愈合障碍常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和体征,切口表面外观正常,有时可有少许渗出,常在拆线前发现切口渗出增多而浸润覆盖的敷料,在拆线时或拆线后发生切口裂开。非感染性切口裂开可分为全层裂开及部分裂开。全层裂开时除皮肤、皮下组织及腹直肌鞘裂开外,腹膜亦随之裂开,常导致大网膜或肠管突出于裂开处;部分裂开多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未愈合,个别可有假愈合,即皮肤愈合而皮下组织已经裂开,在咳嗽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切口裂开。本组资料显示,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申玉琴,宋百灵,梁怡虹.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1:141-143

    [2]赵枝梅.241例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与防治分析[J].北方药学,2014,03:132

    [3]冯钲葵,郭柳波,梁群娣.消化道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229-230

    [4]关键,梁文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02:119-120, http://www.100md.com(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