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5年第1期
编号:12065457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年第1期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摘要为了探讨我国学校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及成因,选取浙江省4个地区7所中学的61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无聊症候群”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比例;(2)男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3)城区中学学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乡镇中学学生;(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5)六个年级间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青少年,无聊症候群,休闲。

    分类号B844.2

    1引言

    近几年来,“无聊”、“没劲”、“讨厌”等词语经常被许多青少年所提及。部分家长抱怨说他们的孩子成天无所事事,一门心思只想玩——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看卡通等,却不会主动去学习文化课。若不让他们玩,则满口“无聊”的抱怨与耍脾气。一些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对学业不感兴趣”、“做什么事都嫌麻烦”等。诸多类似现象并非表面的、偶发的,它们反映了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该问题已成为高比例且影响很大的青少年问题。早在1961年,美国的华特博士(Walters,P A)就发表了学生淡漠症(student apathy)的报告。在他辅导的学生中,有一群人呈现意欲明显减退的现象,显示部分退缩反应,对上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还拒绝上学。1970年,日本的笠原嘉教授在他辅导的学生个案中,也发现不少有这种症状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以淡漠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形态的“退却性精神官能症”[1]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