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0年第2期
编号:12043661
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年第2期
     方式:而情感依恋主要是儿童刚人园时或宝宝班儿童表现比较明显,到了中班(34岁)这种现象基本消失:言语亲近只有在儿童语言萌芽以后才能用以表达归属的愿望,从咿呀学语期的简单发声到语言发展后的简单语句,言语亲近行为逐渐增多。间接寻求中,展示自身动作及所有物、做出新异行为一直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主要方式,而寻求帮助的事件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说明随着儿童情感依恋归属的相对减弱,他们更愿意用较“成熟”的间接方式来获得教师的关注。对于被动归属感行为,随着儿童各方面的成长,教师在正常活动中对儿童的主动亲近、爱抚、照顾等行为也逐渐减少;即使在突发事件中,儿童的承受能力也相对增强,或较多进行自我处理,所以事件发生频次逐渐减少。

    另外,在主动归属感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寻求归属的“工具”,即用语言还是行为动作。在不同年龄段,儿童通过单独的行为、行为语言结合及单独的语言获得归属感的事件比例变化明显,发展趋势如图5:宝宝班儿童主要通过单独的行为,偶尔辅助单音词语言;小班儿童已初步形成语言,可以单独表达,但仍以行为及行为语言结合的方式为主:到了中班,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加,其比例已超过单独的行为及行为语言结合,经常表现为儿童主动和教师说话,以表达亲近和友好等。整个趋势反映了婴幼儿动作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除此,从归属感事件中发现。儿童的归属对象是在逐渐扩展的。儿童最初的归属感来源于对母亲的依恋。随着社会交往经验的增多,尤其进入幼儿园后。教师逐渐占有重要地位,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都希望获得教师更多的接纳和关爱。在此基础上,儿童到了中班(3~4岁)以后开始寻求同伴间的归属感,他们会通过行为和言语与自己喜欢的同伴表示亲近、友好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