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5621
我国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热点知识图谱(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自闭症面孔识别关键词被分为5类,它们的具体分布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的5类研究具体分布为:

    种类1为社会认知能力研究,包含遗传、父母、表情识别、面部表情、社会认知、儿童、心理理论和模仿等8个关键词。该领域研究属于我国近10年来自闭症5大研究领域之一(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2012)。社会认知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庞丽娟,田瑞清,2002;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刘一,2012)。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的正常发展是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基础(蔡蓓瑛,孔克勤,2000)。心理理论指儿童理解别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情绪等)并以此作为理解和预测别人行为途径的能力(杨雪梅,牛丽娟,2010),是个体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钟毅平,范伟,张娣,2011)。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热心理理论能力和复杂情感能力差于正常儿童父母(杨利芹,2012),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陷存在遗传学因素方面的间接证据。面孔是蕴涵丰富信息的非言语刺激(龙细连,2012),面孔加工的有效性是个体社交能力的核心(陈顺森,2012)。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测其心理状态是一种重要的情绪理解能力,对人类面部表情的认知对于社会交往非常重要(兰岚,兰继军,李越,2008)。采用确诊的自闭症者与正常群体的对照研究,了解自闭症者对面孔表情的识别能力和特征(郭嘉等,2011)。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成因的五种理论:面孔加工缺损说、经验一预期模型、心理理论缺损说、面孔加工策略异常理论以及注意需求和社会动机减少理论(王丽娟,姚雪,罗红格,2009)。

    种类2为面孔加工和情绪面孔加工研究,包含眼动、情绪面孔、面孔加工、自闭症、面孔觉察、联合注意等6个关键词。采用眼动仪的研究结果揭示,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结构加工能力完好(连福鑫,2010),对人脸认知较少受倒立面孔影响(严淑琼,2008),他们对不同面孔情绪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闫国利,张灵聪,2011)。联合注意技能缺陷是自闭症最早的症状之一(林志成,2007),它指与他人共同对某一对象或事物加以注意的行为,被认为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前提(周念丽,杨治良,2005),对后期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马亚妮,上官芳芳,王争艳,2012),培养联合注意技能的早期干预在自闭症治疗中有着大量的应用和研究(林志成,2005)。

    种类3为认知和情绪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包含fMRI、认知、情绪3个关键词。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自闭症者面部知觉缺陷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樊越波等,2011;王丽娟,姚雪,罗红格,2009),将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概括为固有功能障碍、静息功能障碍和社会化功能障碍(陈巍,安龙,丁峻,袁逖飞,2010)。

    种类4为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研究,包含杏仁核、梭状回、身份识别、N(波)、自闭症儿童、选择性注意、面部表情加工等7个关键词。研究揭示了典型的面部知觉控制是由梭状回中部内侧的梭形的面部区(Fusiform face area,FFA)所控制,自闭症的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变化(罗跃嘉,2011),自闭症的面孔加工障碍主要表现在:对面孔区分时FFA部位激活水平低,在情绪性面孔知觉时杏仁核激活水平也较低(张炼,2011),自闭症儿童对社会性刺激的注意行为缺陷,主要因为眼睛注视的定向注意和联合注意受损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异常(王伟平,苏彦捷,2006)。

    种类5为情绪认知干预研究,包含情绪认知、干预2个关键词。该类研究不仅尝试采用语音对面孔辨别的干扰研究范式,结合面孔语音整合模型,对自闭症者在情绪面孔语音中的视听缺陷机制进行了研究(肖振华,王子姝,王立新,2009),也尝试通过以眨眼提示为线索,对自闭症者的面孔加工以及面孔表情识别进行干预(邹瑾,2009)。

    3.4 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利用SPSS20对26个关键词构成的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结果显示,其拟合效果良好,Stress=0.056,RSQ=0.993。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和聚类分析图(图1),绘制出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见图2。

    图2中各个小圆圈代表各个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圆圈间距离越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相反。圆圈距离战略坐标的中心点越近,表明其所代表的关键词影响力越大。从图2可以看出,自闭症模仿研究(领域2)主要处于第一象限,表明其主题之间连接紧密,并处于整个自闭症面孔识别的核心地位。55篇文章中有32篇文章都围绕本领域的研究展开,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本结论的可靠。认知和情绪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领域3)和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研究(领域4)主要处于第二象限,表明其研究领域比较松散,这些领域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社会认知能力研究(领域1)主要处于第三象限,华东师大、天津师大和漳州师范学院等机构正在对此领域展开研究。情绪认知干预研究(领域5)主要处于第四象限,其研究处于边缘地位,重要性较小。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研究(领域4)横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表明其既有研究间既有一定联系,但也有分散和不成熟的地方。从图2围绕在战略坐标轴心的距离来看,自闭症面部表情加工和选择性注意处于战略坐标的核心地位,它们是整个研究关注的重点。

    4.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ASD者面孔识别研究主要围绕上述五大领域展开,但存有四点不足:第一,ASD者的面孔识别研究多围绕面孔的结构性加工展开。其研究成果多数围绕面孔内部特征(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和外部特征(头发、耳朵、脖子、眼镜、帽子等)之间结构变化对面孔识别效果的影响展开。第二,对ASD者不同面孔表情识别研究,以眼动仪进行面孔注视点差异比较为主,较少采用将正确率与精确到毫秒级的反应时结合起来的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郭嘉,静进,邹小兵,唐春,2011),缺乏对面部表情识别机制的深入探究。第三,研究设计和方法较少有创新性,大多数研究成果采用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仅有少量研究尝试使用了新的研究设计,比如,邹瑾(2009)尝试采用了眼部提示线索对自闭症面孔加工进行研究。第四,面孔加工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方面的研究,较多以单一的采用fMRI或者ERP围绕面孔刺激和非面孔刺激是否诱发梭状回面孔区(FFA)的激活和N170波形的诱发对比来展开,研究鲜有新的结论和突破性的发现,多属于相互间重复验证。第五,大多数研究以静态的图片刺激作为呈现材料,少有采用呈现速度变化来探测ASD者面孔识别效果研究的成果。

    要突破上述不足,获得ASD者面孔识别研究领域更多的创新性成果,国内研究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寻求突破:第一,加大对ASD者面孔识别研究方法的创新。除关注传统的行为实验与现代脑科学技术的结合之外,还应该大力倡导使用E-Prime、MATLAB等能够灵敏记录毫秒级的反应时的新型软件技术的应用。第二,变单一使用眼动仪、ERPs和fMRI对ASD者进行面孔识别研究,为将两种手段或者三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尝试对ASD者的面孔识别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三,增强ASD者对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表情识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深入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四,加大ASD者面孔表情识别模型研究,比对其与正常群体面孔表情识别的差异,尝试以其作为更为简便的ASD者早期诊断标准的可行性。第五,加大对ASD者在不同速度呈下对面孔刺激识别效果的研究,为将刺激材料转向渐变表情和动态表情过度提供先期研究成果,为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结果更具生态化而努力。 (郭文斌 方俊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