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667
语音记忆和视觉记忆在儿童汉语识字能力中同样重要吗?一个元分析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 国外基于拼音文字的众多实证研究发现有阅读困难的儿童可能存在语音记忆方面的缺陷,表现为对文字信息而非视觉空间信息的存储困难。然而,关于普通儿童汉语识字能力方面,虽不少研究探讨到了工作记忆在其中的重要贡献,但目前为止依然对语音与视觉记忆在当中的角色没有一致的定论,也尚未有一篇元分析研究整合过过往的实证文献。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试图澄清两种不同的工作记忆在儿童习得汉字中的不同功能。结果发现,工作记忆与儿童汉语识字能力的整体相关为0.24;语音记忆与儿童汉语识字能力的相关是0.34,而视觉记忆与儿童汉语识字能力的相关仅有0.14。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以Wagner和Torgesen为代表的“泛语音论”的推测,也符合Perfetti和Dunlap(2008)的普适性的语音原则的预期,表明汉语阅读中代表着语音加工技能的语音记忆依然是汉字习得的核心驱动器。

    关键词 语音记忆,视觉记忆,汉语识字,元分析。

    分类号 B842.3

    1.前言

    工作记忆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读者及时有效地暂存语音或视觉信息,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在特定语言文字系统的阅读任务中发挥的作用是目前尚未被清晰解答的一个重要议题。根据Baddeley和Hitch(1974)经典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工作记忆是一个多层次的信号加工系统,个体在中央执行控制系统的调配监控下加工和存储来自外界的信号,其中用于操作视觉图象信息的次级系统称为视觉空间存储器,用于操作语音信息的次级系统称为语音回路,三个成分的相互运作构成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Baddeley,1986)。在探讨阅读这样一个特定的认知任务时,研究者发现语音回路是个体成功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支撑,甚至被称为“语言学习的驱动器”(Baddeley,Gathercole,& Pa-pagno,1998;Gathercole & Baddeley,1989),可见其在阅读学习中的重要性。西方研究者在讨论到工作记忆在阅读中所发挥的重要角色时,实际上指的是语音记忆,即工作记忆模型中的语音回路部分。例如,Wagner和Torgesen(1987)在提出语音加工能力的成分模型时将工作记忆视为语音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与语音意识、快速命名共存,指的是语言处理或文字加工的过程中能否及时有效地在声音表征系统中编码语音信息并存储下来的能力。这种短时存储和加工处理的能力构成了个体识字、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础。事实上,语音记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不少西方实证研究的支持。Mann和Liberman(1984)的追踪证据显示幼稚园学童的语音记忆能力可以预测其未来小学一年级的阅读能力。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Swanson,Zheng和Jerman(2009)通过元分析的研究范式整合了过往20余年关于英文阅读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记忆任务上的表现要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差异效应达到-0.89。当他们进一步将工作记忆的测量进行区分时,发现无论是强调了情境加工的工作记忆还是没有施加多重任务干扰情况下测量的语音记忆,阅读障碍儿童均显著落后于普通儿童,且落后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换言之,阅读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缺陷主要表现为对语音信息的存储加工问题。其实,儿童对语音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能力上的滞后并不仅仅是特异于英文的一种独有现象,在其他不同的语言里也有不少研究发现阅读困难儿童在语音记忆方面存在缺陷(Melby-Lervag,Lyster,& Hulme,2012;Smythe,Everatt,Gyarmathy,Ho & Groeger,2003;Taibah & Haynes,2011)。

    虽然在不同的文字系统中,我们可以肯定工作记忆在阅读中的独特功能,但是不同文字的阅读任务中,读者所依赖或启动的是否是同一种工作记忆,研究者至今尚未有定论。我们还无法清晰地回答究竟什么类型的工作记忆在特定的阅读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特定语言的阅读任务中区分发挥作用的工作记忆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工作记忆在阅读中的工作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临床心理学家、教育者提供实践指导,更好地帮助阅读困难者提升阅读能力。如前所述,在拼音文字语言系统中,研究者肯定了语音记忆在阅读中的独特贡献。然而,语音记忆是否在非拼音文字的阅读中有着同等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无疑是非拼音文字的典型代表。在汉语阅读中来窥探不同的工作记忆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语音记忆和视觉记忆的不同的工作机制。

    在汉语阅读中,究竟语音记忆更重要还是视觉记忆更重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两种理论上的推测。以Wagner和Torgesen为代表的一派研究者认为语音记忆的功能应该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在Wagner和Torgesen(1987)的语音加工能力模型中,工作记忆被视为一种语音加工的能力,语音记忆能力强的个体可以在识字过程中准确地在声音表征系统中编码语音信息并存储下来,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这种论调也非常符合Perfetti和Dunlap(2008)所提出的普适性的语音原则(Universal Pho-nological Principle,UPP),即所有的文字系统,识字的本质无非是将构形单位与言语单位进行匹配联结,所以在学习阅读的初级阶段我们是不可能脱离语音系统这个驱动器的。我们将这一派的言论统称为“泛语音论”,即支持语音技能的普适性。然而,这一派的观点还是受到了一些来自跨语言,特别是非拼音文字的研究的质疑。以汉语为背景的一些研究指出,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它和拼音文字存在很大差异,它没有像英文那样明晰的形素音素对应规则(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 rules),即很难像英文那样从汉字的构形直接解码出语音信息。若要巩固汉字的学习,关键在于对汉字的视觉特征的检索和编码。这些学者从而推测,工作记忆中时常被西方学者所忽视的另一块存储系统,即视觉工作记忆,可能对一些强调字形的非拼音文字的阅读有着特殊意义(Huang & Hanley,1997;Siok &Fletcher,2001)。我们暂且将这一派的观点称为“视觉论”。一项跨语言的研究分别对以英语、匈牙利语和汉语为母语的阅读困难学童以及相匹配的普通学童施测了语音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结果发现只有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困难学童在存储抽象视觉刺激序列方面显著落后于相匹配的普通学童,支持了视觉技巧在汉语阅读中的重要性的推断(Smythe,Everatt,Gyarmathy,Ho,& Groeger,2003)。另外还有一项年级跨度较大的调查研究也支持了视觉论的观点(Siok & Fletcher,2001)。Siok和Fletcher(2001)调查了北京154名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同时施测了与阅读相关的系列认知任务以及汉语拼音知识,结果发现学生视觉技巧上的个体差异是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学生在低年级时期的阅读成绩的,而汉语拼音知识的贡献则发生在二年级以后。 (伍秋萍 郑佩芸 邢滨钰 康洁 郭琎)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