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248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2.3 材料

    适当的情境材料对于引导与激发大学生的问题发现思维非常重要。在材料设置上,参考了台湾学者邵惠靖(2001)和林沂升(2003)的设计。从网络中收集了数十篇候选材料,根据专家建议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筛选并整理出生活与科学领域的情境备选材料各5段。请20名大学生从难度、启发性和熟悉性等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5点评分,选择了其中启发性较强(平均得分分别为3.25,3.30)、难度(3.40,4.30)与熟悉性(3.30,2.45)适中的材料各一段作为正式实验材料。生活领域的材料描述了一件能够随温度升降而变换形状的“善解人意”的衬衫,科学领域的材料讲述了对外星生命是否存在的探索,材料本身均不具有任何现成的矛盾和错误。材料的具体内容见附录1。

    2.4 程序

    实验采用书面方式进行集体施测,测试时间为20分钟。

    2.5 问题的评价标准

    在制定问题评价标准时,借鉴了Torrance(1963)和Guilford(1959)等学者对思维的评价。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从多个思维角度对问题进行评分。(1)问题数量,指被试在一个情境中所发现的问题总数量,体现了思维的流畅性。(2)思维产品评分。借鉴Arlin(1976)的研究,以Guilford(1959)的思维产品分类来评价问题,对每一类问题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问题分别记1-6分,思维产品评分就是一个被试的所有问题在思维产品上得分的平均数。(3)思维层次评分。参考杨小洋、申继亮和崔艳丽(2006)的观点,从思维层次的角度把问题分类为事实性、推论性、综合性和评价性问题等四个等级,并分别记1-4分,思维层次评分就是一个被试的所有问题在思维层次上得分的平均数。(4)思维开放性评分。借鉴Brinkman(1999)和邵惠靖(2001)的观点,依据问题的开放程度进行分类,包含验证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两类,验证性问题指已对目标状态做出明确假设,只需用“是”或“否”作答的问题;而发现性问题是指不能仅用“是”或“否”作答,而必须寻求特殊答案的问题。(5)思维品质评分。参考陈丽君、张庆林和蔡治(2006)的研究,从变通性、深刻性、精致性、新颖性等四个思维品质方面进行评价,每一个维度的满分为5分。具体评分细则见附录2。

    对问题评价进行了评分者一致性检验,随机抽取15份答卷并各复印两份,由研究者与两位心理学硕士生根据评分细则进行独立评分。三位评分者的一致性系数范围为0.775-0.995,这是比较理想的信度范围,说明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有较清晰的界定和良好的操作性。之后,由研究者一人对其余答卷进行评分。

    3.研究结果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1 问题思维评分的描述统计

    按照不同的领域、年级和性别,对问题在各思维维度的评分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3.2 问题思维评分的差异比较

    以领域、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问题在各思维维度的评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1和表2可知,在思维层次上,科学领域评分高于生活领域,在问题总数、发现性问题数、变通性、深刻性和新颖性上生活领域的评分均高于科学领域。在问题总数和发现性问题数上,年级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显示,在这两个指标上四年级均高于一、二、三年级,其F值分别为F(1,3)=1.34,p<0.05;F(1,3)=1.23,p<0.05;F(1,3)=1.01,p<0.05;F(1,3)=1.03,p<0.05;F(1,3)=1.07,p<0.05;F(1,3)=0.70,p<0.05。男生在思维层次和精致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在问题总数和思维层次上,领域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问题总数上,四个年级均是生活领域高于科学领域,F(1,616)=22.61,p<0.001;F(1,616)=73.67,p<0.001;F(1,616)=33.49,p<0.001;F(1,616)=3.96,p<0.05。科学领域的问题总数存在年级差异,F(3,616)=9.51,p<0.001;多重比较显示,四年级学生高于一、二、三年级F(1,3)=0.87,p<0.05;F(1,3)=0.90,p<0.05;F(1,3)=0.70,p<0.05。在思维层次上,四年级学生在科学领域高于生活领域F(1,616)=10.29,p<0.001。在科学领域的思维层次评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616)=3.42,p<0.05;多重比较显示,一、四年级高于二、三年级F(1,3)=0.14,p<0.05;F(1,3)=0.17,p<0.05;F(1,3)=0.17,p<0.05;F(1,3)=0.20,p<0.05。

    在问题总数、验证性问题数和变通性上,领域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问题总数上,男生和女生均是生活领域高于科学领域F(1,618)=47.75,p<0.001;F(1,618)=77.55,p<0.001。在验证性问题数上,女生在生活领域高于科学领域F(1,618)=7.31,p<0.01。在变通性上,男生和女生在生活领域均高于科学领域F(1,618)=25.94,p<0.001;F(1,618)=46.17,p<0.001。

    在思维产品和新颖性上,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思维产品上,女生年级差异显著F(3,612)=4.95,p<0.01;多重比较显示一、四年级高于二、三年级F(1,3)=0.49,p<0.05;F(1,3)=0.39,p<0.05;F(1,3)=0.45,p<0.05;F(1,3)=0.35,p<0.05;二年级男生高于女生F(1,612)=15.02,p<0.001。在新颖性上,二年级男生高于三年级F(3,612)=3.77,p<0.05;F(1,3)=0.52,p<0.05;二年级和四年级均为男生高于女生F(1,612)=8.14,p<0.01;F(1,612)=5.79,p<0.05。由于三阶交互作用关系较复杂,本研究不对其做具体分析。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