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249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3.3 大学生问题发现思维的聚类分析

    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照问题发现思维能力的差异将大学生进行分类。在聚类分析中,将不使用运算后的综合性指标,如思维产品、思维层次评分等进行考察,而是直接使用各个原始指标,如单元、门类、关系等,思维品质方面使用总分而不是平均分,参与聚类的指标共17个。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当把被试聚为两类时,显著的指标数最多(15个)。因此,把被试区分为两个类别是适当的。为了直观地比较聚类后两类被试之间的思维差异,表3中列出了在各个思维指标上两类被试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在除系统和蕴涵之外的15个指标上,第一类被试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第二类被试。因此,可以把第一类被试看作问题发现思维能力强者,共194人,占全体被试的31.29%;而第二类被试则是问题发现思维能力弱者,共426人,占全体被试的68.71%。

    3.4 大学生问题发现思维的类型差异

    针对三类思维评价指标,即思维产品、思维层次和思维开放性中被试的整体表现,进行思维类型上的差异分析。表4列出了大学生在以上三个思维指标中,发现各类问题的比例。此表可以直观显示大学生发现的哪类问题多,哪类问题少。

    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上述三个思维指标内部的各个类别之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除了思维产品指标的“系统”与“转换”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各个类别的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可知,在思维产品维度上,大学生提出门类问题最多,占到一半以上,而最高层次的蕴涵问题比例不到1%。在思维层次维度上,推论性问题最多,占到一半以上,评价性问题最少,近4%。在思维开放性维度上,大学生提出的发现性问题数量多于验证性问题。

    4.分析与讨论

    4.1 问题思维评分的差异比较

    4.1.1 领域差异

    在不同领域,问题的思维评分表现出显著差异。所有大学生在发现性问题数和思维品质的各个方面,如流畅性(问题总数)、变通性、深刻性、新颖性等,以及女生在验证性问题数上,均是生活领域高于科学领域。李耀俊(2001)指出,发现问题显示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性质以及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赵伶俐和黄希庭(2002)的研究发现,对材料理解程度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创造性思维作业成绩的提高。个体对情境材料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其在思维品质上的表现有积极影响。理解越全面、深刻就越可能发现更多数量和更高品质的问题。相对于科学领域比较晦涩难懂的描述来说,生活领域对“衬衫”的介绍更加通俗有趣、容易理解、贴近日常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这可能是造成问题思维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体现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层次评分上,科学领域更占优势。相对于生活领域材料的通俗易懂和观点明确来说,科学领域的材料包含了一些科学术语,论点的阐释更加隐晦、深奥。但同时,该材料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复杂。张庆林和杨雄(1997)的研究指出,与抽象材料相比,具体的任务材料并不能对思维产生促进作用。陈丽君、张庆林、蔡治等人(2006)的研究显示,抽象的材料呈现方式更有利于高层次问题发现思维的产生。可能正是由于科学材料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激发了被试更多的关联、类比、整合和评价思维,以致在思维层次上表现更佳。

    问题发现的领域差异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其一,问题发现不是简单的无中生有、随心所欲的过程,低层次的理解只能产生低水平的问题。只有对一个领域有充分和深刻的认知,才能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其二,材料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对激发问题发现思维非常重要。并不是材料越简单、明确,就越有利于问题发现。一个多层次和多维度叙述的复杂材料,也许更能引发高层次的系统性和评价性思维。同时,也体现出不同领域问题发现的特殊性,这一点与创造力的特殊领域性类似(Hoover & Feldhusen,1990)。

    4.1.2 年级差异

    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智力发展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彭聃龄,2001),因此本研究设想年级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问题总数和发现性问题数上,四年级均高于一、二、三年级。在科学领域的思维层次评分以及女生的思维产品评分上,均为一、四年级高于二、三年级。整体来看,大四学生在问题发现思维上表现出明显优势,这是否说明他们的能力更强呢?

    为此,分析了四年级学生的构成情况,发现他们部分来自一所“211”重点大学。据委托做团体实验的老师介绍,为了让学生更认真地完成答卷,他事先告诉学生这次测试要记为平时成绩(其余被试没有被如此告知)。也许这批学生的更好表现不是由于他们的能力更强,而是由于态度更认真。为了考察对“态度”影响力的设想,把四年级学生中属于上述班级的学生数据删除,重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该设想得到了验证。这个意外的状况,印证了Getzels和Csik-szentimihalyi(1976)的研究结果,即对问题发现的态度与问题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大一学生在思维层次和思维产品上的表现好于二、三年级,也可能是出于态度的原因。这在本实验的废卷剔除中,可以得到印证。本研究把在任一情境中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的答卷作废,因为无法判定学生是不会做,还是不愿做。在27份废卷中,没有一份大一学生的,这也间接反映出一年级学生可能更加认真。

    4.1.3 性别差异

    本研究设想,男女生在问题思维评分上是大致相当的,但各有其优势项目。结果显示,男生在思维层次和精致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在思维产品评分上,二年级男生高于女生;在新颖性上,二年级和四年级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虽然男女生在大部分指标上都不存在差异,但在有差异的项目上均是男生占优势,这一点与事先的设想不一致。

    关于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有所差异。比如Hoover与Feldhusen(1990)以及林沂生(2003)的研究均显示,男女生在问题发现能力上不存在差异。申继亮、师保国(2007)和张景焕、张广斌(2004)的研究却支持,男生在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或多个层面优于女生。思维层次体现了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男性的思维更加严密,逻辑性更强可能使得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出优势。精致性与对问题的细致、准确描述,以及修饰语或专有名词的使用有关。通常我们会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加耐心细致,但本研究结果却恰好相反,这反映出对性别特征的某些刻板印象可能存在偏差。此外,对具体数据的考察发现,女生在问题总数、发现性问题数、验证性问题数及变通性上得分比男生更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男女生均在部分项目上占优,只是男生的优势部分有显著性表现。因此,总体来看,男女生的表现是各有优势的。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