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669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 用团体实验考察大学生在生活与科学两个领域中问题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62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从问题数量、思维产品、思维层次、思维开放性和思维品质等维度对问题评分。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与性别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整体思维水平相当,男生在思维层次与精致性上占优,态度对问题发现有影响;(2)问题思维评分的领域差异显著;(3)依据问题发现思维的差异可将大学生分为能力强与弱两个类别;(4)大学生发现的大部分问题涉及中等偏下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 问题发现,思维特点,大学生,团体实验。

    分类号 B842.5

    1.引言

    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就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与思索。发现问题是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第一步。问题发现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了学者的认同,Einstein和Infeld(1938)就指出,“问题发现比问题解决更加重要。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巧。但是,发现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者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已有问题,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者们从多个角度界定了问题发现。Greeno(1978)把问题发现过程描述为,有助于个体理清问题结构,确定问题空间的限制条件,从而最终详细描述出待解决问题的过程。Hayes(1981)指出,当起始状态与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跨越这个差距时,个体就有了问题。Jay与Perkins(1997)提出,问题发现包括构思与想象情境中可能的问题或问题形式,定义与组织真实的问题陈述,定期评估所形成问题的质量,并不断地重新构建问题。邵惠靖(2001)认为,问题发现是指个体对内在心理或外在环境中的矛盾、困难、新奇或一般事件,设定不同于其起始状态之目标状态的过程。综上笔者认为,问题发现是在解决一个已清晰呈现的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和事件,是为一个不理想的起始状态设置相对理想的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发现过程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Mack-worth(1965)在谈到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的区别时指出,问题发现主要依赖思维方法,而问题解决主要依赖实验方法。Dillon(1988)指出,问题是思维过程的模拟,显示了个体的思维深度。Arlin(1977)认为,思维产品的水平可以代表问题发现的抽象化程度,并体现个体加工和组织信息的方式。Chand和Runco(1993)则以80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问题发现与发散性思维关系。结果发现,问题数量与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显著相关,问题独特性与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相关。Runco(1994)提出,在问题发现过程中,需要用到联想、寻找抵触、形成假设等思维活动。可见,思维在问题发现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与问题发现相关的理论模型,大多与思维相关。Arlin(1976)在问题发现认知过程模型中,借鉴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中思维产品的六个类别作为对问题的分类方式,并指出问题发现是由抽象程度较低的问题向抽象程度较高的问题发展。Hoover和Feldhusen(1994)的问题发现假设成分模型包含四个成分,其中涉及了思维技巧和元认知策略。林沂升(2003)在科学问题发现的思维过程模型中指出,问题发现过程涉及六种思维方式,分别是分析、演绎、类比、归纳、重组和评鉴思维。Reiter-Palmon和Robinson(2009)在问题发现心智过程理论中提出,问题建构涉及五个心智操作:由情境信息引发问题线索、激活表征、审查表征、选择元素和重组元素,其中审查、选择和重组等操作均与思维有关。

    已有对问题发现活动的思维研究多做思辨性或单一性地探讨,缺乏对思维层次的分类考察和系统分析。比如Runco和Okuda(1988)对青少年问题发现能力的考察,只关注了问题发现与发散性思维的关系。Sapp(1997)研究艺术教育中,问题参数设置对学生完成问题发现式创作任务的影响,但其对参数的分类和对影响效果的判断都是基于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实验支持。此外由于研究的人数偏少,难以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思维特征,也无法比较人口学差异。比如在Hoover和Feldhusen(1990)探讨高智力学生科学问题形成能力的研究中选取了89名被试。Brinkman(1999)研究大学生问题发现类型和创作风格对音乐作品创作的影响时,对32名学生做考察。林沂升(2003)在以研究生与小学生为个案进行科学问题发现的思维模式考察时,仅选择了2位研究生与6位小学生。

    因此,本研究拟基于对思维的多维分类,在较大量的被试中考察问题发现的思维特征。为便于表述,本研究将问题发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简称为“问题发现思维”。大学生的问题发现主要涉及生活和科学两个领域,陈丽君、张庆林、蔡治等人(2006)的研究显示,个体问题发现能力的领域差异显著,因此本研究也将对比这两个领域中问题发现思维的差异。综上,本研究采用团体实验的方法探讨大学生在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发现思维状况。

    2.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该因素(问题领域)分为生活领域和科学领域两个水平。因变量为问题的思维评分,包括问题数量(思维流畅性)、思维产品、思维层次、思维开放性和思维品质等五个维度。研究设想,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评分没有差异,在不同领域中问题的思维评分存在差异。大学生的问题发现思维能力有高低之分,大部分问题涉及的思维属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2.2 被试

    团体实验的被试为大学生647人,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四所高校。在收回的647份答卷中,剔除27份废卷,有效答卷占总数量的95.83%。有效被试人数为620人,其中男生302人,女生318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11,240,170,99人;被试最大年龄27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20.82岁。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