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5906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5)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其一,时间语言理解的模拟观备受关注。语言理解的模拟观为解释情境模型中时间加工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读者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产生一种替代性经验,通过这种替代性经验来理解文本,但是目前支持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另外,目前时间语言的模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外显的时间词语,那么读者对于内隐的时间信息是否也会模拟呢?比如在读到句子“阿彪从广州坐飞机到成都旅游”和“阿彪从广州坐火车到成都旅游”是否前者快于后者,这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明。

    其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主流。情境模型包括时间维度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的回忆和再认延时方法,到移动窗口技术和眼动技术,再到fMRI和ERP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fMRI和ERP等实时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研究者可以更为直接和深入地探讨读者是如何关注时间信息的,对于进一步理解情境模型的脑机制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字词和句子水平,少有篇章角度的研究,因此未来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其三,从多维度来研究情境模型的性质。如前所述,研究者们在理论上都已经认同情境模型多维度的特点,发现单维度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从多维度展开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比较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之间加工的不同特点,突出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发现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加工的不同脑机制。但总的看来,在情境模型的多维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单维性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解决好该矛盾也成为研究者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当前的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研究中对时间概念界定的混乱。研究时间维度的困难之一是对时间维度的界定。而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维度进行界定。包括持续时间,时间顺序,不一致的时间信息,动词时态等等。而由于各类研究对时间维度界定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

    其二,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比如,Zwaan提出的强印象假设与Anderson提出的场景模型之间的争论,即间断的时间间隔是否是情境模型发生转变的充分条件呢?如前所述,Zwaan等人认为,只要出现间断的时间间隔如“一小时以后”时,读者就会更新情境模型。但是冷英和莫雷等人(冷英,莫雷,韩迎春,黄浩,2004)采用与Zwaan相同的实验范式进一步对强印象假设与Anderson提出的场景模型进行检验时发现,时间转换只是情境模型改变的必要条件,读者还会参照时间短语的跨度与场景跨度的比例,这一结果表明,场景模型和强印象假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何先友等提出了时间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将两种理论进行整合(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郭艳彪等人(2013)和夏天生等人(2013)采用事件分割范式,发现时间、空间等维度的转换只是事件的标识,事件单元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本源性维度。再如,读者是否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加工时间信息呢?Rinck等人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表明读者即使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读者也会加工不一致的时间信息,但是来自眼动的实验数据并没有这一结果,这也有待进一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其三,研究材料缺乏生态性,这是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情境模型研究的一个共同的弊病。目前情境模型研究实验材料大多是人造材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诱发读者关注情境模型的某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但是这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记叙文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今后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更自然的条件下研究情境模型的时间维度,如何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郭艳彪 陈琳 夏天生 莫雷)
上一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