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666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 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是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证明了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文章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情境模型,事件指针模型,时间维度,语言动态模拟观。

    分类号 B844.2

    1.引言

    文本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文本阅读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图式表征观点一直在文本阅读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七十年代之后逐渐被情境模型取代。情境模型这一概念最早由Kintsch等人提出。他们将读者阅读时的文本表征分为表层表征、文章基础表征和情境模型三种水平,其中情境模型是文本表征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前两个表征的基础上与读者背景知识整合而成的深层次表征(Kintsch,1988;Kintsch & Van,1978)。目前,语言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中建构一系列有关文本内容的情境模型,而一个连贯情境模型的建构被认为是达到了对该文本的成功理解。

    九十年代中期,情境模型理论取得重要进展。Zwaan等人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件指针模型,该理论模型的提出对情境模型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Zwaan,1995)。该理论模型认为事件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读者在文本加工过程中,根据五个维度:时间、空间、主人公、因果和意图,对每一个新的事件进行编码。Speer等人在事件指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件分割模型(Speer,Zacks,& Reynolds,2007),进一步认为时间、空间以及人物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来影响记叙文的加工,而因果和意图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来影响加工。此后,研究者们分别从这五个维度对情境模型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果在教育教学、人工智能等实践领域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探讨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时间维度研究因此也成为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2.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的主要理论

    人们在文本中可以找到各种传达时间信息的方式,比如如下这篇小短文“珍妮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她觉得电影十分沉闷,这是一部无声的老片,一会儿以后(短时)/一小时以后(中时)/一天以后(长时),她睡着了。”那么,读者在阅读理解这篇小短文的时候是如何对文中出现的时间信息进行表征和处理的呢?这些时间信息又是如何影响读者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包括场景理论、强印象假设、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

    2.1 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是由Anderson等人提出。该理论有个前提假设,即读者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典型场景的持续时间的背景知识,当他们在理解故事的时候,就会激活这些场景持续时间的背景知识,并运用到当前情境模型的建构中来。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读者通过分离的信息组块(discrete chunks),如场景(senario)等对情境进行表征(Anderson,Garrod,&Sanford,1983)。如果前后几个事件所隐含的时间信息处于同一场景范围内,读者对它们的表征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但如果时间信息跨越了当前的场景范围,并觉察出时间信息发生了转变,则会发生情境模型的转变,即时间信息是场景转换的线索,场景转换才是时间转换的充分条件。那么,如何知道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是否转变了情境模型了呢?主要采用记录时间转换句阅读时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以上述珍妮看电影的短文为例,根据场景理论,读者在读到本篇短文的时候,会在头脑中激活一场电影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小时这一背景知识,当他们阅读到时间句“十分钟以后”和“一小时以后”仍然处于“看电影”这个场景范围之内,情境模型没有发生转换,读者形成一个连续的情境模型。而“一天以后”所表述的时间信息跨出了“看电影”这个场景范围,情境模型发生了转换,形成两个独立的情境模型。在阅读时间转换句的数据模式是短时=中时 (郭艳彪 陈琳 夏天生 莫雷)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