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663850
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内隐过程及其脑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4期
     摘要 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人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社会认知,脑机制,内隐,自动加工。

    分类号 B842

    心理学中的认知是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大脑能够根据目的、期待和任务定势(task-set)等特定任务要求来灵活执行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社会认知则是研究在社会行为活动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如何解读、分析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所构成的框架去推断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基础认知和社会认知过程中,都包含着自动加工(即无意识加工)和控制加工(即有意识加工)两种基本过程。本文主要针对基础认知和社会认知领域的自动加工过程的含义和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探讨了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对自动加工过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认知过程中自动加工脑机制。

    1.内隐的含义

    内隐指的是一种自动加工过程,是对无意识觉知的信息的加工过程(Debner & Jacoby,1994)。内隐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显而言的。表示同样意义的概念还有侧重于信息的觉知过程的无意识(uncon-SCious,unaware)-意识(conscious,aware);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自动加工(automatic)-控制加工(con-trolled);侧重于知觉阈限的阈下(subliminal)-阈上(supraliminal)。

    对于熟悉的信息和熟练的动作我们是可以达到无意识觉知或是自动加工的。例如女人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织毛衣的规则动作可以自动化的完成;男人开车时也可以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的水平。

    2.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研究方式的比较

    2.1 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的研究范式

    自动加工研究范式包括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加工分离范式、Stroop色词干扰范式、内隐联想测验以及掩蔽启动范式等(Re-ber,1976;段海军,2008)。这些研究范式,一般都是应用于基础认知的研究,但是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社会认知的研究。

    2.2 社会认知中自动加工的研究范式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内隐记忆范式(implicit memory paradigm)、反应时范式(re-sponse-time paradigm)、启动效应(startup effect)、判断潜伏期测量(judgement latency measures)、投射测验(projective measures)。其中反应时范式又包括内隐联想测验(IAT)和GNAT(Go/No-go associationtask)范式。情绪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可以用在对于自我、自尊的研究中(许静,梁宁建,王岩,王新法,2005);掩蔽启动范式也可以用来研究社会认知中的无意识现象,例如对刻板印象的研究(Green-wald & Banaji,1995)。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将自我和他人分别与积极或消极的词汇相联系,发现自我-积极的词汇的反应时明显较短。

    3.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3.1 基础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在基础认知过程研究中,掩蔽范式所产生的自动加工效应主要体现于三个过程中:知觉过程、语义/中央过程、运动反应过程。第一,知觉过程。在知觉加工阶段有掩蔽启动效应的发生。首先,掩蔽启动刺激如果与靶刺激的位置相同,那么对靶刺激的反应时间缩短。这被称为知觉反应时启动,启动效应的发生是因为启动刺激引发了对靶刺激位置的注意,从而当靶刺激在相同位置出现时,加速了对其进行的加工(Scharlau,2004)。另外,启动刺激也可以促进对靶刺激的感觉加工(Bodner & Mulji,2010)。第二,语义/中央过程。中央过程同样也被视为掩蔽启动发生的环节。如果启动刺激自动激活的语义网络与靶刺激所属语义网络相同,那么对靶刺激的反应加速(Hoenig,Bochev,Herrnberger,&Kiefer,2008)。在语义过程的环节中,利用的是掩蔽启动刺激的语义(网络)的自动激活,使得靶刺激与启动刺激具有某些语义联系的时候,加工快速,受到启动。包括采用字词为刺激的掩蔽语义启动研究、数字为刺激的掩蔽语义启动研究等等。第三,反应过程。阈下启动刺激可以激活运动反应,产生运动准备。反应过程主要指的是反应的自动激活。运动准备电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s,LRP)在此方面的研究颇多(Eder,Leuthold,Rothermund,&Schweinberger,2012)。当靶刺激需要的反应与启动刺激相同时,靶刺激的反应得到易化。那么,阈下启动刺激是如何激活靶刺激的反应的呢?有三种假设。第一,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第二,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属于同一个任务设定的反应类别。第三,曾经作为靶刺激的项目的反应被激活了,当它再作为启动刺激时,反应自然激活,是刺激-反应联结的效果。

    3.2 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3.2.1 内隐社会因素及其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无意识监控或意识监控较弱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性刺激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主体虽然不能报告自己的某些内心活动过程,但这些心理过程会对主体的社会性行为和社会判断产生影响(陈启山,2009)。内隐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等等。内隐态度是指过去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价值观、态度无意识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反应、认识和行为反应。自尊反映了人们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内隐自尊是指对与自我有关的事物赋予积极/消极评价的过程。刻板印象是存储在记忆中的特殊的一组语义联结或模板(Robert & Wyer,2013),内隐刻板印象包含种族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职业、年龄刻板印象等等,是对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上的一种信念(Carlsson & Bjōrklund,2010)。在对内隐社会因素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对偏见、态度、面孔、组内/外、性别差异等的研究(Anselmi,Vianello,Voci,&Robusto,2013)。 (宋娟 张振 黄亮 王益文)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