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网民情绪敏感度、行为意向与执行意向的关系(1)
摘 要 对891位网民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网民的情绪敏感度、集群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的关系。结果显示情绪敏感度与感知一致性、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情绪敏感度、感知一致性和行为意向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执行意向的影响是显著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低感知一致性组中,情绪敏感度在行为意向对执行意向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与低情绪敏感度的网民相比,当高情绪敏感度的网民感知到信息与行为的不一致结果时,行为意向对其执行意向的预测作用更强。
关键词 行为意向,执行意向,集群行为,情绪敏感度,感知一致性。
分类号 B849: C912.6
1 问题提出
微博成为虚拟社会中网民的公共交流平台,成为舆论的集散地,网民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状态,不断参与各种热点话题的评论和转发等集群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网络学等众多领域不断频发的热点事件促成了对微博舆论等集群行为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微博平台上情绪始终是主基调,它牵动着每一个网民的情绪,网民不断被卷入其中,不知不觉情绪被传染,这常常造成个体对网络信息的认知障碍。情绪传染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动力,微博网民依靠弱关系不断传递带有情绪的信息,再依赖强关系增强这种情绪信息的共鸣与信赖。如此往复,情绪传染敏感度高的网民成为集群行为的主角.引领一般网民潜在的集群行为意向,增强了集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网民因微博谣言泛滥,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等原因产生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不一致现象,加大了个体的失衡感。网络情景线索的不断细化和再现,使网民对这种感知不一致的心理失衡感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关系到对网民集群行为的规律感知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同时.微博网民的很多行为受到行为意向的影响,有时网民的实际行为与意向的不一致性往往加重了个体的认知负荷,网络集群行为将会最小化不一致性和最大化一致性。一旦行为意向形成,目标行为的执行便是内隐的,并且被视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结果。当网民感知到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不一致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感觉。因此,感知一致性在行为意向、情绪反应和执行意向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微博网民集群行为的执行意向实证鲜有研究,而且行为意向、感知一致性、情绪敏感度、执行意向等变量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助推微博集群行为已成为热点议题。因此,本研究将对微博网民的情绪敏感度、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建立执行意向扩展理论模型,为更系统的行为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1 行为意向与执行意向的关系
微博网民自发地进行评论和转发等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网民为完成自己在网上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强化记忆,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为意向,只要情景线索足够丰富.这种行为意向往往就转化为实际的网络行为。因此众多学者利用行为意向模型来解释这种行为,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诸如一些行为的决定动因的理解力。这些行为意向的基本模型主要依赖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人们的基本行为( Ajzen,1991)。这些模型通常描述态度影响行为,主观规范、知觉控制预测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预测实际行为。因此,这些模型在许多行为领域被广泛接受,并且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Greve,2001)。虽然很多学者利用行为意向研究来预测行为,也通过元分析探索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行为意向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行为的变化,有学者研究发现行为意向只能解释实际行为28%的方差,大部分的行为变化没能得到有效解释( Sheeran,2001)。为了提高对人类行为变化的解释力,学术界引出“执行意向”的概念,执行意向在完成某种行为时有具体的时间和来龙去脉,反映出行动计划连接了关键的情景线索,使其产生了既定目标导向的行为。如图1所示.在一个超过8000名被试的元分析中证实了执行意向增强了个体将行为意向变成有效付诸行动的可能性,执行意向在意向和行为中间起到了中介作用(GollWitzer&Sheeran, 2006)。
执行意向是“如果一那么”计划,连接着预期情景和目标导向反应(Webb&Sheeran,2007)。它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何时、何地及采取何种行动以实现目标(“如果我遇到情景X.那么我将启动行为Y”;例如, “如果我上微博,我将发表新评论而不只是转发评论”)。执行意向能促进行为改变,因为预期的情景线索是个体快速采取行动的良好时机(Webb&Sheeran,2008)。此外,当遇到具体的情景线索时目标导向反应会自动启动( Bayer,etal.,2009)。许多领域的研究表明执行意向的“如果”部分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目标从心理层面接近的可能性( Aarts,et a1.,1999),即便是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分散时( Gollwitzer&Sheeran,2009),关键情景的行为启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察觉瞬间行为(Wieber, et al.,2011)。
简言之,执行意向是指个体以行动目标为导向,通过连接情景线索和目标导向反应,建立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它通过强化认知记忆来增强个体情景线索的识别能力,在一定的情景或条件刺激下,执行意向被自动、有效并且无意识地启动,它是一种行为临界状态,更能预测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王林,时勘,赵杨,2014)。
有证据表明形成执行意向的人行动更快、处理认知任务更有效、在关键时刻采取与想法一致的行动也是无需意识参与的( Sheeran,et a1.,2005)。这些都意味着形成执行意向可以帮助网民看到并且抓住接近目标的关键机会,进而使得目标追求行为自动化策略得以建立,网民可以利用执行意向去控制目标导向性的行为,与预先选定的、明确达成目标的情境线索相一致。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网民行为意向正向影响其执行意向。 (赵杨 王林 时勘)
关键词 行为意向,执行意向,集群行为,情绪敏感度,感知一致性。
分类号 B849: C912.6
1 问题提出
微博成为虚拟社会中网民的公共交流平台,成为舆论的集散地,网民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状态,不断参与各种热点话题的评论和转发等集群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网络学等众多领域不断频发的热点事件促成了对微博舆论等集群行为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微博平台上情绪始终是主基调,它牵动着每一个网民的情绪,网民不断被卷入其中,不知不觉情绪被传染,这常常造成个体对网络信息的认知障碍。情绪传染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动力,微博网民依靠弱关系不断传递带有情绪的信息,再依赖强关系增强这种情绪信息的共鸣与信赖。如此往复,情绪传染敏感度高的网民成为集群行为的主角.引领一般网民潜在的集群行为意向,增强了集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网民因微博谣言泛滥,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等原因产生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不一致现象,加大了个体的失衡感。网络情景线索的不断细化和再现,使网民对这种感知不一致的心理失衡感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关系到对网民集群行为的规律感知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同时.微博网民的很多行为受到行为意向的影响,有时网民的实际行为与意向的不一致性往往加重了个体的认知负荷,网络集群行为将会最小化不一致性和最大化一致性。一旦行为意向形成,目标行为的执行便是内隐的,并且被视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结果。当网民感知到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不一致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感觉。因此,感知一致性在行为意向、情绪反应和执行意向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微博网民集群行为的执行意向实证鲜有研究,而且行为意向、感知一致性、情绪敏感度、执行意向等变量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助推微博集群行为已成为热点议题。因此,本研究将对微博网民的情绪敏感度、行为意向和执行意向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建立执行意向扩展理论模型,为更系统的行为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1 行为意向与执行意向的关系
微博网民自发地进行评论和转发等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网民为完成自己在网上既定的目标而不断强化记忆,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为意向,只要情景线索足够丰富.这种行为意向往往就转化为实际的网络行为。因此众多学者利用行为意向模型来解释这种行为,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诸如一些行为的决定动因的理解力。这些行为意向的基本模型主要依赖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人们的基本行为( Ajzen,1991)。这些模型通常描述态度影响行为,主观规范、知觉控制预测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预测实际行为。因此,这些模型在许多行为领域被广泛接受,并且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被认为是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Greve,2001)。虽然很多学者利用行为意向研究来预测行为,也通过元分析探索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行为意向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行为的变化,有学者研究发现行为意向只能解释实际行为28%的方差,大部分的行为变化没能得到有效解释( Sheeran,2001)。为了提高对人类行为变化的解释力,学术界引出“执行意向”的概念,执行意向在完成某种行为时有具体的时间和来龙去脉,反映出行动计划连接了关键的情景线索,使其产生了既定目标导向的行为。如图1所示.在一个超过8000名被试的元分析中证实了执行意向增强了个体将行为意向变成有效付诸行动的可能性,执行意向在意向和行为中间起到了中介作用(GollWitzer&Sheeran, 2006)。
执行意向是“如果一那么”计划,连接着预期情景和目标导向反应(Webb&Sheeran,2007)。它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何时、何地及采取何种行动以实现目标(“如果我遇到情景X.那么我将启动行为Y”;例如, “如果我上微博,我将发表新评论而不只是转发评论”)。执行意向能促进行为改变,因为预期的情景线索是个体快速采取行动的良好时机(Webb&Sheeran,2008)。此外,当遇到具体的情景线索时目标导向反应会自动启动( Bayer,etal.,2009)。许多领域的研究表明执行意向的“如果”部分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目标从心理层面接近的可能性( Aarts,et a1.,1999),即便是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分散时( Gollwitzer&Sheeran,2009),关键情景的行为启动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察觉瞬间行为(Wieber, et al.,2011)。
简言之,执行意向是指个体以行动目标为导向,通过连接情景线索和目标导向反应,建立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它通过强化认知记忆来增强个体情景线索的识别能力,在一定的情景或条件刺激下,执行意向被自动、有效并且无意识地启动,它是一种行为临界状态,更能预测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王林,时勘,赵杨,2014)。
有证据表明形成执行意向的人行动更快、处理认知任务更有效、在关键时刻采取与想法一致的行动也是无需意识参与的( Sheeran,et a1.,2005)。这些都意味着形成执行意向可以帮助网民看到并且抓住接近目标的关键机会,进而使得目标追求行为自动化策略得以建立,网民可以利用执行意向去控制目标导向性的行为,与预先选定的、明确达成目标的情境线索相一致。由此,本研究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网民行为意向正向影响其执行意向。 (赵杨 王林 时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