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61462
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1期
     3 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

    3.1 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一语言一世界”新的世

    界观

    心智哲学将心智置于哲学的中心,提出了“心智一语言一世界”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它指出,从本性上讲,哲学首先是世界观,应以存在为基础对世界做整体性思考。存在基于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存在的基底,涉及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因为如此,它兼顾主体的内外要素,强调在认知、语言与存在统一体以及内外认知语境下合理考察主体活动(曾文雄,2009)。这就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新思想,以它们为基础,心理学采用了交互隐喻和具身隐喻。按照其观点,心智是外部环境内在的心理表征或结构,而外部环境是内部心智的外化或外在结构, “行为通常不仅由内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来支持,而且也由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创建模式的过程来支持,其中外部环境作为外部心理结构起作用。” (Bosse, et al,2009)而把内外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心智的是人的身体,身体对认知或心智有限制、分配、调节作用(叶浩生,2013)。

    由此来看,心智哲学的世界观极大改变了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如身心关系、心物关系等,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或视界(叶浩生,2010),改变了对心理实质的认识。

    3.2 对心智做了哲学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

    的结合并互哺

    心智哲学关注的是脑与心智。在它看来,脑产生心智的过程是认知,认知是脑与心智之间由此及彼的桥梁,因此心智哲学将认知或心智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样,它就将心理学的问题置于哲学的核心,形成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相融和相互促进、融合与反哺。

    事实上,认知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哲学尤其是心智哲学密切相关,从图灵测试到塞尔中文屋论证等一系列的哲学论证,都给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造成巨大影响(王岸,2013)。从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看. (1)哲学是认知科学的来源学科之一,1950年代以来的语言学和语言学哲学的发展成为认知科学建立的先导; (2)人类心智的探秘又反过来促进西方哲学从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转变(蔡曙山,2010); (3)心智哲学又反过来导致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这主要体现在: (1)心智哲学的具身观,促使心理学家们分析主流认知心理学基础假设上的缺陷(叶浩生,2011);(2)心智哲学通过对语言学哲学、信息加工理论和生成语法学说的质疑或批判、反思,尤其是对认知主义质疑和各种形式的客观主义批判,开始强调研究认知或心智及语言与身体经验的关系,致使认知科学开始向身体及其经验回归(李其维,2008); (3)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给予认知科学重要启示,开辟认知科学的意向性的精确化和具体化研究新方向,使认知科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之光(王岸,2013)。

    3.3 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

    “人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和心理学关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制约乃至决定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开展。行为主义视人为机器,把人及其心理理解成反应性且像机器那样运转的,由此就可以而且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王波,2010)。离身认知心理学坚持“人是机器”论断,认为认知或智慧活动不依赖于它赖以产生的物质,有机体的身体只是信息输入/输出的物理系统(刘晓力,2003)。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机器)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心智哲学与它们不同,认为人的认知或智慧依赖于其身体(叶浩生,2011),而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机器的身体,因此人具有不同于它们的认知或智能活动。它指出: (1)心智源于并表现于人的体验。 “一个现象的属性因有某些可能正在经历那种经验的东西而成为一种经验的属性” ( Taylor,2013),若没有人的体验,现象概念解释不了什么.如“痛的现象概念揭示不出任何痛的感觉的本质特征。” ( Taylor,2013) (2)人的心智是其身体以某种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机器若要和人一样行事,一样通过图灵检验而不被识别出来,它将不得不用在本质上与人所有的相同方式经验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它将不得不有一个与人拥有的非常类似的身体和一套经验( Abramson,2011)。

    正是这些新思想,导致心理学家们对人及其智能进行重新审视,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并非只是非物质概念,其意识必须依附于其肉体(柯文涌,陈改芝.2013)。 “人的所有精神品质,包括思维、情感、智慧、意识等人工智能并不能做到” (王岸,2013), “即使是那些已超越了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仍存在着根本的差异。”(高新民,2008)因为它们不具有人身上最独特、最神奇的意向性。正是因意向性, “人类至少在目前还用不着担心被电脑表现出的人工智能所超越……可以处在与不存在的……不曾发生、不会发生以及已逝、尚未发生的东西的意向关系之中,而物理关系只能存在于真实的东丙之间。” (高新民.严莉莉,高卫国.2011)

    正是这种对人的看法的改变,改变了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思路,带来它在理论和研究上的巨大突破。

    3.4 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的理论基石——身心二

    元论的质疑

    心智哲学反对自冯特以来的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石——身心二元论思想,认为身心是统一的。由此使心理学有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思想基础,形成不同于“离身心智”的“具身心智”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诸方面都有突破。

    梅洛一庞蒂反对笛卡儿、莱布尼兹等人的身心二元论主张,认为身与心是统一的。身体既是被心理认识或经验着的客体,又是经验着、意识着或认识着的主体。身体向心理显示自身,为心理所认识或体验;而心理也向身体诉说自己,为身体所感应、展现或表达,由此达到内在的心与外现的身彼此交融的状态。心智哲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心智是身体的心智,身体是心智的身体:身体活动是心智的外化或展现,心智是身体活动的内化或内部运行。这就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体论思想,为人们认识身心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叶浩生,2011)。该思想认为,心智与身体是一体的, “事物的属性既不是外在于那里的,也不是固有的内在于我之中的,而是通过身体体验与外界彼此规定和塑造的。” (唐佩佩,叶浩生,2012)换言之,人是身心统一体,不能把人的身体与其心理分割开来。就像塑像或画一样,在它们被完成之时,其形象和其蕴含的审美属性和精神都被它们同时包含和展现。身体不只是肉的堆积物,它具有单纯物质的肉所不具有的性质,就像塑像或图画具有构成它的物质(粘土、纸张、颜料等)所不具有的性质一样( Atony,2010)。即身体在成为身体之时就具有心理.进而使它具有单纯物质肉体所不具有的东西;心理孕育并蕴含于身体之中,正是身体使它得以产生和表现。这就像塑像或画蕴涵并展现着审美情趣、情感、精神内涵一样,它们所蕴涵的精神或心理属性也同时存在和展现,塑像和画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这就突破了自冯特以来的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使心理学有了新思想,进而引发心理学发生变革。 (李炳全 张旭东)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