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561447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2.1.3数据编码

    所有的音像记录都按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CHILDES)的标准(MacWhinney,2000)做文字转录。转写主要依据录音文件,录像仅为转写中的场景描述提供补充材料。转写完成后,由另外一到两名人员进行校对。此外。本研究综合考虑了汉语成人语言中词的划分标准和儿童语言的自身特点,对成人语言中词的划分标准、儿童早期词的划分标准以及命名洞察力的可操作性均作了明确界定。

    (1)习得词语的标准和词汇飞跃的操作定义

    成人语言中词的划分标准。根据朱德熙(1982),Bloomfield(2001),以及Chao(1968)的定义,本研究认为确定汉语词汇的标准应遵循四个原则:(1)最小自由形式,即词是话语构成的最小单位;(2)不可分割性,即两个词语之间不能插入任何其他词语;(3)多功能性,即一个表达需要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形式:(4)独立性,即如果一个功能词被当作独立的句子成分使用,那么即使它不是最小的自由形式仍会被认定为一个词。

    儿童早期语言中词的划分标准。早期词语反映了儿童当时的语言水平,如果完全采用成人标准去衡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实地呈现其语言面貌。因此,除了依据成人的词语界定原则外,本研究还参照了Dromi(1996)给出的早期词语定义,若一个语音形式满足以下一个或多个标准则可看作一个儿童词语:(1)发音近似于成人表达;(2)在产出语音形式的同时,采用手势语指代对应指称物:(3)指代不同语境中的固定事物;(4)能被成人理解:(5)具有潜在意义。

    参照Dromi(1996),本研究将习得词语定义为语言表达和对应指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语境中均匹配一致的词语。为了排除受语境约束或僵化固定的表达。数词、僵化形式和模仿词语不在统计之内。第三次记录下的词语使用时间被认定为该词语的最终习得时间。本研究主要采纳习得新词的速度来界定词汇的快速增长,将词汇飞跃期定义为在观察窗口内平均月的新词习得数目超过15个的首个时间点。

    (2)命名洞察力的可操作性定义

    语言的信息功能来源于对物体名称的获得及应用,由于儿童对“什么”类问题的得体回答要求他们能够采用合适的词语来指代所处环境,因此这些回答不仅反映了单词及其所指之间外延关系的正确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命名洞察力(Hallidav,1975;Lee,1989)。本研究对命名洞察力的考察主要参照儿童对“什么”问句的言语反应和自发命名,其中对前者的判断标准是儿童的语言回应与该问题所需达到的相关句法范畴、语义特征或信息内容的要求相契合,而后者的标准则是儿童在自然语境中自发而非模仿的语言产出。

    具体说,儿童在回答“什么?”或者‘‘这是什么?”的问题时,其回答应当是一种物体名称,即使该名称可能不是被问到的物体名称,而在回答“干什么”问题时,其回答应当是一个动作名称。例如,妈妈拿起一块西瓜,问受试儿童:“这是什么?”,儿童回答:“葡萄”,该回答被认作是得体的言语回答。此外,如果儿童的话语与成人在前面三轮内的话语完全相同,那么该话语被认定为模仿产出;反之则为自发产出。之所以选择“成人的三次话语”是希望这样能囊括特定语境下更广的自发语料,并排除模仿表达。总之,本研究将命名洞察力定义为处于适当回答“什么”问题三次以上,且自发命名呈现快速增长这一状态。

    2.2控制实验

    2.2.1研究对象

    在长期跟踪的语料基础上,本课题组还将依据少量观察点采用实验的手段收集12、15、18、2l和24个月五个年龄段儿童(每年龄段为20名)词汇发展的数据,进一步考察词汇飞跃在早期词汇与语义中发展的特征,以及与命名洞察力之间的关系。控制实验的研究对象共包括100名12至24个月大的儿童。

    2.2.2实验材料

    首先,研究者参照《汉语沟通发展量表》(2008),发给受试父母问卷,获取不同年龄段受试儿童的产出词汇量。接着,研究人员对受试进行语言单独测试,并记录其产出情况。本研究采用图片命名的方式测试汉语儿童对“什么”问句的回答以及完全模仿和选择性模仿的情况。实验材料为5张演示图片和20张用于正式实验的彩色图片。在演示实验中,实验人员按照严格的引导语确保儿童明白和熟悉图片的命名过程。

    2.2.3实验步骤

    正式实验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在第一种方式中,研究人员针对一组20张图片(物品涉及鞋、鸟、车、船和花共五类)

    (表2),要求儿童回答实验人员提出的“什么”问句。该方式采取的引导语是:

    “这里有一些图片,小朋友你们看看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指着一张图片)这是什么呢?”在第二种方式中。研究人员针对另一组20张图片,要求儿童模仿发音。该方式采取的引导语是:“这里有20张图片,阿姨先说出每张图片里物品的名称,阿姨每说完一个,小朋友学着阿姨的说好不好?”若受试儿童第一次不能模仿,研究人员则再重复一遍。如果儿童能够准确无误地模仿某个词语,则计为“完全模仿”,如果儿童部分模仿正确,或者创造性地模仿,且符合图片语境,则标记为“选择性模仿”。例如将词语“玫瑰花”模仿成“花花”,将“麻雀”模仿成“鸟鸟”等,其他情况则不计分值。实验人员不仅要记录儿童完全模仿的情况,也要记录他们实际产出的情况。

    3研究结果

    3.1个案跟踪

    3.1.1新习得词汇的发展

    从表3看出,五名儿童最初新习得的词语数目均较少,当跨越某个时间点后才呈现增长态势,儿童在75周之前,每月新习得的词汇量均小于15个,而75周左右(18个月)是这五名受试早期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分水岭,儿童都经历了一个词汇飞跃的阶段,之后他们习得的词汇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

    3.1.2命名洞察力的发展

    (1)对“什么”问句的理解 (曾涛 鹿青 刘荣凤 周洁)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