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561414
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问题的影响:积极认知的调节作用(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此外,以往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经历人为灾难后的成人和青少年群体,尚未对自然灾难后的儿童进行研究。由于自然灾难具有不可控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对人们的身心影响更为严重(Shakesoeare-Finch&Armstrong,2010)。再者,由于儿童期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睡眠问题的出现更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调节能力,增加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Caldwell&Redeker 2005;Gre,gory&O'Connor,2002)。因此,本研究拟以汶川地震后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积极认知在PTSD的不同症状分别对睡眠问题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期为灾后儿童心理援助提供实证支持。

    2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和茂县的844名小学生,其中四年级学生409名,五年级学生435名;男生410名,女生434名。被试的年龄范围为8-13岁,平均年龄为10.34岁(5D=1.00)。

    2.2测量工具

    灾难暴露程度调查问卷。该问卷由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组所编制(伍新春,张宇迪,林崇德,臧伟伟,2013)。问卷共18题,包括是否亲眼目睹他人的被困、受伤或死亡情况,以及是否事后得知他人的被困、受伤或死亡情况。其中,亲眼目睹计2分,事后得知计1分,无此情况计0分,最后将所有题目的分数相加作为创伤暴露程度的指标。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9,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The ChildPTSD Syruptom Scde,CPSS)。该量表根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而编制,包括闯入性症状、回避性症状和警觉增高症状(Foa,Johnson,Feeny,&Treadwell,2001)。问卷共包括17道题,0-3点计分,总量表得分在0-51。回避性症状有7个项目,得分范围在0-21,闯入性症状和警觉增高症状分别有5个项目,得分范围在0-15。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问卷的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90。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1-0.79之间。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x2/df=2.02,CFI=0.95,RMSEA=0.070。

    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该核查表是我们根据美国中学生危险行为量表(Brener,Collins,Kann,Warren,&Williams,1995),并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修编而成,包括19条常见情绪或行为症状,按最近半年内的表现进行0-2的3级评分,0表示“没有”,2表示“时常”。该核查表主要包括攻击行为、自杀意向、饮食行为、睡眠问题、服药行为、网络或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相关的正向行为等7类。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睡眠问题这个指标。在本研究中,该指标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

    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依据萧丽玲(2001)的研究修订而成。修订后的量表包含17道题目,分为积极认知、逃避、负向发泄以及寻求支持四个维度。采用2点记分,0代表“否”,1代表“是”。个体在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采用该应对方式越多。在本研究中,问卷的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79,其中所选的积极认知这一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是0.60。问卷修订后的结构效度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x2/df=3.68,CFI=0.91,RM-SEA=0.05。

    2.3施测和数据分析

    2010年10月(震后30个月),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班施测。主试均为心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在学生全部填答完毕后。由主试带领学生做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小活动。以消除学生填写问卷可能带来的不适。这些小活动主要包括“手指操’’、“我有一个梦”、“进化论”、“我真的很不错”等。所有数据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的问卷结果是在同一施测环境中,由被试自己提供的,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的污染,在施测时采用了平衡项目顺序、匿名问卷测量等程序控制的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控制。在数据回收后,又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的方法,将研究变量纳入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未旋转和旋转都得到7个因子,未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7.68%,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3.89%,皆远小于40%的临界值。也就是说,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各变量间的相关

    考虑到性别、年龄和创伤暴露程度的差异可能与PTSD和睡眠问题有一定的关系(Babson&Feldner,2010),因此本研究在考察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的相关关系时也纳入这三个变量。结果发现性别和年龄与PTSD和睡眠问题的相关不显著,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和睡眠问题有显著的正相关。PTSD与睡眠问题有显著的正相关,积极认知与PTSD和睡眠问题的相关不显著。由于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和睡眠问题的相关显著,因此我们把创伤暴露程度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结果发现PTSD与睡眠问题仍有显著的正相关,积极认知与FFSD和睡眠问题的相关仍不显著。

    3.3积极认知在PTSD与睡眠问题间的调节作用

    相关分析发现创伤暴露程度与PTSD和睡眠问题的相关显著,所以将创伤暴露程度作为协变量,PTSD的三个症状及其总体分别作为自变量,积极认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为了检验积极认知在PTSD对睡眠影响中的调节效应,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创伤暴露程度作为协变量进入第一层回归,然后将中心化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PTSD和积极认知进入第二层回归,最后将二者的乘积进入第三层回归,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的结果表明,创伤暴露程度对睡眠问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0,p<0.001),PTSD的三个症状及其总体都对睡眠问题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闯入性症状=0.38,p<0.001;β回避性症状=0.29,p<0.001;β警觉性增高症状=0.39,p<0.001;βPTSD总体=0.46,p<0.001),但是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积极认知在闯入性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β闯入症状-睡眠问题=-0.02,p>0.05;β警觉性增高症状-睡眠问题=-0.06,p>0.05),在回避性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FFSD总体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β回避性症状-睡眠=0.10,p<0.05;βPISD 总体-睡眠=-0.08,p<0.05)。 (周宵 伍新春)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